连城宣纸发展历程概况 连城宣纸的特点 文化传播和交流 连城宣纸与人物
解读旧时的商贸活动
 

    
  
相传,清乾隆年间(1750),连城姑田元甲村有一名叫蒋少林的农民,出门去邵武做工
谋生,看到当地人用竹麻造纸,想到家乡竹林成片,便虚心向造纸师傅请教,整整三年,学
会了造纸功夫才回家。蒋少林回乡后,便上山砍竹、挖塘、搭场,着手生产,但造出来的纸
张又黄又粗,销路不佳,心里纳闷。一天傍晚,大雨滂沱,雷声大作,蒋少林正在纸寮做纸,突然,一位银须白发的老人,走进纸寮避雨,蒋少林一见便停止操作,热情招呼,端茶敬烟。可这位老人态度傲慢,坐在纸檀边,眯着眼睛观看出纸,少林问他家世,他只说“河之南,草字头”六个字。

  雨一直下个不停,天将黑了。少林邀请老人去家里过夜,老人毫不客气地跟着他就走,晚餐时少林炒了一盘鲜肉拌冬笋,热了一壶陈年老酒招待他,他把盘里的冬笋一块一块夹出来放在桌上,然后再夹猪肉吃,酒喝了一碗又一碗,碗里还有酒,他便叫:“好酒,再来一碗。”蒋少林碰到这样的客人,心里虽然不快,但他认为难得相逢,照样招待。客人一碗又一碗,把少林家里的一坛老酒全喝光了,便去睡觉,第二天清早,蒋少林和往日一样出门去造纸,吩咐妻子好好招待客人吃早饭...[详细]

 
小桥 ·流水 ·人家
 
     
   

1、砍青前,先整劈竹山,修砌竹塘。竹塘应选在有长流清泉的山凹处砌筑。

2、砍青时间。立夏前后五天为砍青期,有“清明出头,谷雨比人高,立夏过刀”的说法。
“清明出头”是指竹笋刚长出地面,到谷雨就长得比人还高。如超过立夏砍青,新生竹老化
不易沤烂。

3、新竹规格质量的要求。即以当年长出1—2枝新梢的新竹为标准,一般有6米多高。砍时还
要注意留好竹种。

4、落竹塘。将砍下的新竹溜至塘边集中,然后把每枝竹截成4—5节,每节长1.5米,削去青
竹皮,中间破开。分层放入竹塘浸渍,用石头压住。新竹应在小满以前落完塘。因为砍下的
新竹,过了小满尚未落竹塘会转红变色,影响质量。

5、管水。塘水要浸没新竹之上,并保持日夜有清水流动,防止漏水旱塘。

6、洗青。新竹在竹塘浸渍60天左右,已经腐烂,所剩下的是纤维丝,尚未腐烂的要用木槌
敲打成丝。立秋前应将竹丝清洗干净,上竹架晒干便成青丝。此时,山农可以将青丝卖给料
户。有条件的山内村,也可蒸煮黄坯。

 
     
   
 


蒸煮黄坯,主要是山外村庄的煮料专业户向山农购买青丝后,运回进行加工。

煮料条件:选择靠溪边有水渠的的地方,建露天“坯炊”1座。坯炊的灶台宽3.5米×3.5米,
高2.5米。灶内放置直径1.5米的大铁锅1口,灶台上安装木制锅圈,圈宽圆径1.8米,高2米。
锅圈外的灶台四周,可容人行走和操作。

配套工程:建造浸料池4至6口,池宽3米×3米,深1.2米;坯炊旁边靠近渠道处,建平底坯
塘1口,宽4米×3米,深0.8米,坯塘的进出口安装水闸,用于洗料;坯炊外坪应架高十几
排晒料竹架。另建坯寮1间,用于存放材料工具。[详细]

 
   
   
 
    
黄坯加工成白料,都在山外村进行。山内村森林茂密,很少浅山,日照短,不具备漂料条件。少数山农煮料,是为了出售黄坯。山外村的煮料户是自煮自漂;有的人虽没有煮料,但由于自己有山则购买黄坯加工漂白,成为漂料户。自然漂白了的黄坯叫做白料,直接供给槽户造纸。这些漂料者统称“料户”。[详细]
 
     
   
 

    
新中国建立之前,造纸由槽户个体经营,叫“做槽”。槽户一般先找好纸商,谈妥订购协议,然后采购原料,租赁厂房,雇请师傅。

1、生产设备

纸寮:单槽的面积约100平方米,寮内的固定设备有木质结构的纸槽1口,槽宽2.5米×2.5米,
深0.8米,并配有山泉水;纸焙1座,长4.5米,高2.1米,用特制薄砖砌成拱形双面焙,内空
0.4米,外抹石灰沙浆拌少量红糖麻丝,推磨结实,达到光滑明亮。纸焙两头有烧火门和烟囱,焙纸时焙内烧茅草木柴使之传热,焙干纸张。寮内还有榔根池、纸架、纸桌及榨纸设备。

配套工程:水陂、渠道、碓寮。碓寮应建在溪边,有2米落差之处,一般好几家的碓寮建在一
起,共用一处水陂梯级利用,碓寮内安装水车、水碓。

2、造纸工序及技术要求

手工造纸有5道工序,采用流水作业,由6个工人分别进行。

第一道工序捡料。由女工1人在竹丝寮进行操作,将白料一块一块再撕松,剔除杂草,不许料
内留有一丝茅草。再把白料放在竹丝床上用竹丝棍敲打,做到白料疏松、无沙子、无草屑。然后捆成4—6捆,每天要捡15—20公斤净白料。[详细]

 
     
 
 

    
  
过去宣纸抄造由两人完成,必须由一师一徒共同操作,扛尾作为徒弟都是年少之人,从九岁到十五岁男童。他们五六点早起,先到纸寮做准备工作,如捣榔根、过滤榔根、燃烧柴火热纸焙,师傅到时就开始捞纸。傍晚收工时洗纸槽、切纸砖、榨纸、打扫卫生等杂碎之事都
由扛尾童包揽。据说较矮小的扛尾童有时把握不了纸架而掉进纸槽里弄得全身湿透。总之扛尾童整天被师傅们使唤,为了学到手艺他们只
好埋头苦干,从无怨言。天寒地冻之时,那双小手被漂粉水泡得简直无法分清左右。旧时纸寮一般建在小溪边的山坳里,距离村庄三五里
路,天黑时才回家,在那没有电灯的年代,他们只好点起竹蔑条摸着山路回家。

  不过谁也不要小看扛尾童,连城纸区的造纸技艺就是靠他们传承下来的,由扛尾到师傅一代传一代。他们中有的一直没机会上学,有的
十几岁后才可上学,都曾为纸乡的造纸技艺付出了青春少年的好年华。这些童工中有的被生活困难所迫,有的是槽户的儿子,他们的扛尾
工作能养活一家人,因为一个扛尾童一天能赚到五六斤米,工资虽只师傅的一半,但这在旧社会算是非常不错的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扛尾童终于解脱了。1956年,上堡纸业社的罗火旺等人,随同省手工业联社有关人员到南平、邵武等地学习后,经过
反复试验、积极钻研,终于成功地创造了单人操作法,从此取消了“扛尾”的捞纸法,并在纸区得到推广,解放了200多个童工,从而结束
了几百年来造纸使用童工的历史,让适龄少年有机会学习文化知识。

 

      
 
熟料纸的品种有京庄、福贡、加重福贡、洋信、贡川纸、漂贡等名称。熟料纸自明代 引入连城后得到很大的发展,成为江南竹纸中的精品,
曾大量出口东南亚地区,京庄和福贡纸名的由来就是因为当作贡品进京御用。民国30年(1941年)后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加入松香和明矾造纸胶料后,纸张不易透水,称为改良纸(201—209纸),这些纸成为当时硬笔书写和印刷书籍的好材料。

  生料纸的品种有玉扣、官边(毛边)、山贝,由于生产条件简单,产量也很高,曾广销江南和东南亚地区。清代后期生料纸规格改62×142cm,是原来的双倍面积,捞纸也由单人改为双人操作。

  连城纸区生产熟料纸和生料纸的地方有:姑田山内村庄、曲溪山内村庄、莒溪、赖源、与连城交界的龙岩万安梅村的许多山区村庄。自明代生产竹纸以来至1980年前后停产,大概有500多年的生产历史。

     

    
 
立夏前10天,砍下只生长1—2枝竹梢的嫩竹,砍成节,削去青竹皮,破开后分层放入竹塘里,放一层竹片,洒一层石灰,放满后盖上竹篾席,压上石头灌满水。这些竹塘可浸料1万斤左右,用石灰1千斤。两个月后竹片基本腐烂,放掉竹塘里的石灰水,再灌入清净的泉水浸3天,再放掉,如此进行7、8次,最后一次灌水浸15天,放出浓黑的石灰水后就可以起料了。

  如生产生料纸是不必经过蒸料的,可直接将生料踩烂造纸,制作一担熟料纸和生料纸各需用50根毛竹做竹料。

 
 
 
 

  旧时人们造纸用的是土碱。取山中的竹、木、细柴杂草、稻草,芦苇烧成灰,过滤出碱水,再入大铁锅中加热蒸发水份,制成胶块状,用笋壳和竹箬包装。清末民初后改用纯碱,土碱也不必要烧制了。
 
 
 

  去掉竹料里的竹黄与竹节,洒匀碱水(每100斤竹料用土碱3斤),放入筑有灶膛的木炊之中进行蒸料。单槽户的木炊是桶型,高1.3米,直径0.8米,可装料5担600斤左右,木炊内放4根空管毛竹,以便生火后通热气或加水之用。早上6点烧火蒸煮至下午6点熄火,第二天可出炊洗料。
 
 
 
 


  生产熟料纸及生料纸的纸槽一般在山内,就是离集镇10—20里的大小村庄,那里取材方便,水利丰富。碓料的水碓要筑在沿溪水利方便之地,山内的水碓是选用流水式的,与制作漂白宣纸的冲水式是不同的,所以沿溪有许多碓寮而且排列有序,当人们走进这些村庄时,真有“沿溪水碓无停事,一片舂声撼夕阳”之感。

  碓料一般是女工操作,一天碓料可供一个纸槽用料,熟料纸的纸料相对较烂,水碓也较小型。天气寒冷时都会选用碓料,水料纸的纸料是不用水碓的,用脚踩就足以踩烂它。

  水利不便的纸槽就会选用踩料。把熟料或生料放入大石臼中,光着脚用力踩,边踩边捡去杂质及粗料,直至纸料成为纤维为止,一个女工踩料可供一个纸槽用料,至于怎样才能知道脚踩之料已成纤维,自然有其简单而又科学的方法。

 
 
 


  纸槽户的纸寮一般建在属于自己的竹山场内,结构较为简单,木质做梁柱,竹子或杉树皮做屋顶。这些槽户并不是常年造纸,除了务农、制料、管理竹山,只有半年的时间在制作纸张。竹山少的槽户把自己的竹料做完就算了,资金雄厚的槽户老板则定购他人纸料长期生产。

  旧时生产熟料与生料纸的规格较小只有50cm×71cm,所以纸帘和纸架也较小。纸槽用厚杉木板制成,长150cm、宽150cm、高70cm。将碓烂或踩烂的纸料倒入槽内,与纸药(榔根或蓝叶滤出的液体)拌匀后即可捞纸,由一人站立一旁双手拿起纸架伸出后往下捞起纸料,摇荡后提高左手,多余纸料往右手边流掉,纸张的厚薄由纸工控制,然后将纸帘拉起伏于纸板上,如此重复操作,集叠相当纸张后进行榨纸,每天可捞纸张1500张左右。

 
 
 
 

 
连城纸乡熟料纸与生料纸产地的纸焙都是用竹和泥混合制成的。这种纸焙单槽可焙纸8张,长度2丈,两槽合用可焙16张,长度4丈,高6.5尺。首先用青砖砌一条3尺高的通气管道,生火处较小,烟囱处较大,边上有许多可以散热的孔眼,使之生火后均匀散发。用大竹片做好高6.5尺,上宽1尺,下宽2.5尺,长度自定的骨架,再用竹篾编成一个整体墙形之壁,用石灰和黄泥混合粉刷一层后将其表面磨光,在表面涂一层桐油,桐油两个月涂一次,每一个月涂一次鸡蛋和豆浆。涂刷之时造纸师傅们要打一次牙祭。烟囱也是用竹篾制成,粉刷石灰和黄泥土。柴火生于纸焙之外,入火口可以控制火量的大小,火力不宜太大,纸焙的温度只有50—60度。这种竹泥纸焙使用寿命有50年左右。
 
 
 

  将压榨过的湿纸层一张张地剥开,放置一堆,上焙时要适当洒一些水,用松毛纸刷一一贴伏壁上,由于纸张规格小,可上、下两张,也可上、中、下三张排列,纸焙单面干纸16张或24张,这些都是根据地方习惯而定。整个纸焙贴满后,前面贴上的纸也干了,因此要依次收起已干的纸,如此重复操作,1人每天可干纸800—1000张,按照不同的品种,整理不同张数为整刀。过去的熟料纸和生料纸品种包装有100张/刀,200张/刀,500张/刀,2500张/刀,整理成刀后,用丝瓜布磨去毛边即可包装了。
 
   
 
申明:本专题部分视频、图片与内容来自互联网,若侵犯了您的知识产权,请来信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
本网站由连城县姑田门户网维护 Email:master@366208.cn

闽ICP备08011212号版权所有:姑田门户网 地址:连城县姑田门口洋路 邮编:366208 闽ICP备080112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