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连城宣纸的文化传播与交流

第一节  宣纸与天下第一龙

  有首歌是这样唱的:古老的东方有条龙,她的名字叫中国。中国是龙的故乡,东方巨龙由来已久。客家村落的人们在不停的祈祷,神龙能给自己带来好运。于是大家不辞劳苦地忙碌着,经过几天的努力,受到香火神铳洗礼后的神龙在元宵之夜如沐春风地擎起了,人们不停地跃雀欢呼。随着夜幕的降临,神龙在大地上开始游动了。若隐若现的龙灯火焰在田间路旁闪烁,站在远处的人们似乎看到一个天上街市。灯龙随街而过,大家以神相迎,篝起松明,鸣着礼炮,祈盼与神龙相会,祷告新年的平安与发达。这就是连城姑田游大龙的场景。

  明代万历年间,姑田下堡邓屋八世祖邓应出任潮州府检校,其弟邓恭的子孙到潮州探亲,在潮州看到舞龙,兴叹不已,便将龙画成图样带回姑田仿制,从此姑田开始有了游龙的历史。

  邓屋的龙在元宵期间的正月十四出游中堡村、厚洋村等地,村民们欢天喜地,家家门前点燃松明,放鞭炮迎接,未几姑田的许多村庄积极效仿制龙、游龙。
据说当时的龙偏小偏短,直径0.4米左右,长度只有20多节,当地人称之为“桥”。经过多次改进至清乾隆年间,基本定型,并相承沿袭至今。现在龙头的高度为2.4米,长7米,大直径0.8米,龙口大张,内含一个直径0.6米的大红龙珠,大有吞云吐雾,威震山河之势。
根据习俗,擎龙头龙尾是照轮的。这些户主们年初一这天抬着宣纸到各户走访预订擎龙名额,并发给每桥20张宣纸。擎龙者在元宵之前必将大龙制作完毕,决不耽误游龙活动。姑田大龙的扎制技术是历代相传的,大人制大龙,小孩则制小龙、游小龙。
    
 
(一)大龙扎制
    
 
主要扎制过程:备龙板、备筋骨、裱糊、画龙等15道工序。备龙板:采用质地好的杉木板,龙头龙尾板每块长五米,厚5公分,宽20公分;龙腰板长4.3米,龙板两头各凿一个五公分的圆洞,供联接用;备筋骨:大龙的筋骨用竹篾制成,长形篾条为筋,篾条制成圆圈为骨,扎龙头以20个圆篾圈为骨,圆篾圈直径80公分,几根长篾条为筋,按一定位置固定在龙板上,用竹篾制成眼睛、牙齿、舌头、鼻子和大脑壳,左爪扎成向前抓、右爪扎成向后伸的姿式,龙尾篾圈为30个,扎成 尾巴朝上翘,尾巴高度与顶鳍平衡,尾部配上活动翅。扎龙腰:将毛竹锯成2.4米长,扎18个篾圈,直径70公分,扎成拱形,拱形做一鳍部高50公分左右。龙骨扎好后先将宣纸搓皱,糊在龙骨上,这样遇太阳曝晒和龙在运动时不易破裂,裱糊龙头龙尾各用宣纸50张,龙腰每节20张。画龙:裱糊后,画上鳞和云彩,在两头裁口题上自己喜欢的吉祥诗句,如:元宵一刻值千金、龙行天下万家春;姑田大龙甲天下等。虽然扎龙画龙已完成,但要把灯龙擎起,还得用一根2米长叫做龙棍的木棍,用牛皮制成的插袋及插袋布,游龙时把布带挎在双肩上,插袋挂在肚脐前面,当擎起时便将龙棍插在袋里,这样既省力又稳当。
    
 
(二)游龙介绍
    
 
首先由龙头龙尾安排龙腰的具体节数排号,各条龙分别在农历正月十三至十六日下午举行祭龙仪式。16时许,三声神铳响后,各家各户的小伙们纷纷抬出龙腰,家里人用鞭炮为龙送行,在指定的地点等待“驳桥”(即联接);17时许,在一阵震耳欲聋的铳炮声之后,龙头由同姓本族的三位德高望重的长者首先擎起,龙头龙板上结上四条棕绳,两前两后,由四人拉着,这样就可以稳步前进了。走在龙头前面的,是形状各异用宣纸糊成的龙蛋、鼓乐队、铳队、龙头灯,每到村庄、桥梁、街道、寺庙一定要放一阵神铳。龙尾也有龙尾灯、龙蛋、鼓乐队、铳队,放铳的地点和龙头铳队一样。
    
 
大龙擎起后按原定的路线向前蠕动,龙腰则边走边“驳桥”,龙尾是不连接在一起的,只有跟在龙腰之后边走边停。据传,龙尾有联接过,那样与真龙相似太逼真了,招来雷鸣电击,暴风骤雨,后来人们便不接上了。
    
 
傍晚时分,在指定地点“落桥”,灯火闪烁在田间,照亮了道路,这时的人们才真正进入赏灯的境界。灯龙沿着百年不变的出游线路,经过村庄、闹市和街道,大家都在大门、店门前点燃爆竹,这种情景才是真正的热闹非凡,游龙活动也真正进入高潮。观众们不停的指指点点,评论着画龙扎龙技艺的高低。大约21时许,大龙回到出游地点,大家纷纷“落桥”,各自把龙一节一节抬回家中,这时各户又燃放鞭炮迎接大龙的归来。接着便喝酒吃点心,名为“喝龙酒”。次日上午10时许,各户又抬出龙腰来到指定地点。时间一到龙头首先擎起,龙腰按编号又紧接在一起,白天的出游路线与晚上有所不同,游动两个时辰后,就到一指定地点,将龙拆掉烧掉。人们抬着龙板,争先恐后的赶回家,按当地习俗认为谁先赶到家谁就最平安顺利。烧龙事宜是由擎龙头龙尾的人派人去处理的。如:中堡村的大龙就一定要在上堡的客家公王庙前燃烧,这是百年来不变的规矩。相传,姑田的灯龙在溪边庵公王庙烧烬后,倒入小溪里,随着溪流一直流到闽江口,那里的人们还可在福州南台水面上看到姑田游大龙的景象。
    
 
(三)大龙特色
    
 
清末、民国年间,姑田有12条大龙,分布在上堡、下堡、华垅、城兜、长校、上余、下余、东华、白莲、洋地等11个村,其中9条龙是两三姓氏个合擎1条的。12条大龙中,有5条最具特色:
    
 
邓屋的龙“老得好”。姑田下堡邓屋自明代万历年间开始游龙,若干年后,邓屋与万堂(邓姓与蒋姓)合擎,龙头龙尾轮流擎,一般有五、六十桥左右。
    
 
中堡的龙“长得好”。清初,中堡江、华两姓合擎龙,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龙节也逐渐增长。到乾隆年间开始分开擎,一姓游一年,一般有100桥以上,所以称为“长得好”。1946年华姓出龙173节(长达700余米)。2002年华姓出龙236节,创游龙史的最高记录。
    
 
华坑的龙“高得好”。龙的尺寸与别村是一样的,就是龙棍高度别具一格。龙的第一竿龙棍高一丈二尺,第二竿高一丈一尺九,第三竿高一丈一尺八,以此类推每桥矮一寸,桥数一般只有三四十桥,最后一竿龙棍也有八尺高,比其他村的龙棍还要高两尺,这条龙游起来特别壮观,气势非凡。
    
 
下堡周、黄两姓的龙“画得好”。他们的画龙就像一次大型画展一样。龙身上除画少量的龙鳞和云彩外,大部份画的是梅兰菊竹、丹凤朝阳、八仙献宝、奇花异草、鲤鱼跳龙门等。不但画得好,而且两头裁口上题写的诗句各异,字体多样,不管大人小孩都会画,并代代相传,经久不衰。
    
 
城兜的龙“抬得好”。龙游于田间地头、小溪道旁却秩序井然,这是因管理得当,被大家所称赞。
    
 
(四)龙光扬四海
    
 
姑田自生产宣纸以来,各行各业的人们收入颇丰,使得各种地方活动都讲求精彩。客家人又有好客的传统,富足后的纸乡人,拿出最好的酒菜,招待朋友与商客。因此每年游龙之际,邀请远近八方的宾客到此观看擎龙。这时人山人海,礼炮轰天,热闹非凡。凡看过的朋友都会知道,每出游一条龙,不知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凝聚了多少人的辛勤汗水,但也让人体验到客家人的凝聚力和团结的力量。姑田镇也由此成为名扬四海的宣纸之乡和大龙的故乡。这最具地方特色的大龙,被誉为“天下第一龙”。
    
 
1991年中央电视台《神州风采》栏目曾专门介绍姑田宣纸和大龙的节目。
    
 
1991年元宵节,大龙出游龙岩市,参加市首届“山茶花”节活动,观众达几十万人,无不叹为观止。
随后,来自新加坡、日本、台湾、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电视台和报社到姑田拍摄和报道宣纸与大龙的达几十家。
2003年11月6日,“中国石化杯”红色之路全国职工团队健身挑战赛,在姑田客家公王庙广场举行姑田大龙的“扎龙”“擎龙”挑战活动。有来自甘肃、湖北、四川、山东、吉林、河北等省10支代表队参赛。本次全国职工团队健身挑战赛由中华全国总工会、国家体育总局举办,由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公司、省体育局、龙岩市人民政府、连城县人民政府承办。
    
 
2007年5月1日龙岩撒地建市10周年之际,姑田大龙再一次飞舞岩城。
    
 
多年来,连城县人民政府和姑田镇人民政府,还利用游大龙活动,广泛宣传国家有关重大政策,所以它又被人们称之为“国策龙”。
    
 
2008年7月“闽西元宵民俗活动(连城)”(其中一项为姑田大龙)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连城宣纸”业与四堡古雕版印刷关系
    
 
名为中国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一的四堡从明朝到民国初,所印书籍行销全国,四堡离纸区姑田60多里,距莒溪100多里,是长汀、连城、清流、宁化四县交界之地。
在闽西,与造纸业并驾齐驱的是印刷业。在明清时期,汀州四堡是与闽北建阳麻沙相齐名的福建两大刻书中心之一。《临汀汇考》记:“四堡乡皆以书籍为业,家有藏板,岁一刷印,贩行远近,虽未及建安三盛行,而经生应用典籍以及谋艺应试三文,一一皆备”。清代中期是四堡刻书最盛时期,有族谱记载:“吾乡乾嘉时,书业甚盛,致富累相望”。"广镌古今遗编,布诸海内,锱铢所积饶苦素封。"四堡乡民大都靠刻书和贩书致富,成为闽西地区远近闻名的富裕之乡。
    
 
这是与纸业同时诞生的孪生兄弟,同样是以家族为单位的手工作坊式进行生产的产品,印刷书坊开在闹市,除主人全家投入生产的各个工序外,也兼雇工生产,计件付酬,产品除自设书肆于各地城乡销售外,还开展批发业务了,由于商贸的活跃,印刷业成当地经济的主要源泉。
    
 
据《连城县志》载,四堡雕版印刷起始于明代万历年间,鼎盛于清康熙、乾隆、嘉庆时期。当时书坊林立,有书坊300多家,从事印刷的人员达总人口的百分之六十,雕板充栋,不可胜数。
    
 
所刻书籍有经史子集、天文历算、医卜星相、儿童启蒙读物各类皆全。如《论语》、《书经》、《幼学琼林》、《增广贤文》、《易经备者》、《酧世锦囊》、《康熙字典》、《金瓶梅》等许多著作,有9大类900余种。所印书籍远销13个省150多个县市,当时在省内外经销者有记载的达629人,有“垄断江南,行销全国,远播海外”之美誉。
    
 
四堡雕版印刷在鼎盛时期,著名的大书坊有林兰堂、万竹楼、五美轩、敬业堂、文磨楼、素俭山堂等40余家,中小书坊更是星罗棋布。随着各种书籍的出版,连城虽说是山区,但读书、藏书、习字之风因此而盛行,对当时和后来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
    
 
随着文化的兴盛,名家辈出,明代有清廉正直、以国事为忧的名宦马驯、邹学圣、学者张鹏翼、画家李森;清代有著名理学家童能灵,《幼学琼林》的作者、大学问家邹圣脉,廉正爱民名宦谢凝道、华定祁、华侨工商巨子邹秉钧。清末民初,有留日学生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革命后被袁世凯爪牙捕杀的烈士沈义民等均系地方一代有名的贤才。
    
 
史载汀州府各县均生产竹纸,但尤汀江流域沿岸的长汀、连城最为兴盛。纸张是印刷书籍最基本的材料。随着四堡印刷业的发展,对纸张的需求量也不断增加。四堡本地不产纸,印刷书籍的纸张主要源于周边地区。与四堡相邻的宁化沿平乡生产的玉扣纸和宁化安乐乡生产的毛边纸多用来印刷儿童练习读物和一些小书坊印制低档次较便宜的书籍;姑田的漂料宣纸因质量上乘,则用来印刷较为重要的书籍,一般为大书坊所用,这样解决了印刷业所需的各类纸张的来源问题,为雕版印刷业及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连城宣纸”业也由此向更广更大的规模发展,可以说四堡雕版印刷业是“连城宣纸”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第三节  宣纸业发展后的地方特色文化


  纸区的经济随着纸业发达繁荣后,当地文化也有了质的飞跃。人们在感恩大地的同时,也不断提升自己,使地方文化不落后于外界。因此出现了许多民间艺术,如楚南戏、汉剧、木偶戏、鼓首乐、纸扎手艺、舞龙灯、游大龙、跑马灯等,这些无不是中华文化艺术长廊里的朵朵蕾。
    
 
楚南剧是湖南的祁剧,从江西传入姑田后称为“江西调”。民国初年,姑田就有叫“新顺彩”的戏班,并到邻县一带演出,深受当地群众的好评。1952年,中堡纸业社还成立了业余剧团,演员30余人。1953年,上堡纸业社又成立了业余剧团,演员20多人。这些业余剧团上演的节目有:《玉连环》、《郭子仪上寿》、《双罗帕》、《金水桥》、《天仙配》等。江西调的唱腔在纸乡姑田一带扎根在人们心中,不少人在劳作之时还哼上几句以自娱。
    
 
民国26年(1937年),上堡的纸槽户桑文林、蒋崇文、罗钟荣等组织起业余汉剧班,取名“暮唐园”。筹集了800光洋到潮州购买道具,演员40余人。其实这里学的汉剧是广东汉剧,也称潮剧。并先后到邻乡一带演出,剧目有《广东案》、《司马懿》、《打金枝》等70多本戏。继上堡之后,厚洋也组织起汉剧班,取名为“乐春园”。到潮州转让来半堂戏衣,并聘请广东汉剧团花旦出身的谢象乐到厚洋教戏。上演的剧目有《蓝继子》、《红绫袄》、《大闹开封府》等60多本戏。民国29年(1940年)秋,在长汀经商的隔川陈某还特别邀请“乐春园”戏班到长汀的“汀州大戏院”演出,连演9日,座无虚席。新中国成立后上堡组织的汉剧团演出过《梁山伯与祝英台》、老舍编的现代剧《柳树井》。厚洋业余汉剧团由华纪春主演过《凤仪亭》、《穆桂英下山》等剧。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赖源徐象球创建了“老福星堂”木偶班,深入山区为群众演出。民国12年(1923年),“老福星堂”改为“老福星”,常到龙岩、漳平、永安、大田等地演出。剧目有《杨家将》、《薛刚反唐》、《水漫金山》。民国19年(1930年)徐象球之子徐传华创办“汀连老福星”木偶班,并到漳州演出自编的现代木偶戏《打武昌》。1952年,徐传华组建了“连城姑田区木偶剧社”,成员10余人。1955年3 月,徐传华等到北京怀仁堂演出,受到朱德委员长、周恩来总理的赞赏。他被聘为中国木偶艺术团教师。同年9月徐传华与闽南木偶艺人杨胜、陈南田等人随同中国木偶艺术演出团,到捷克、波兰、苏联访问演出。徐传华被誉为“中国木偶表演艺术大师”。
    
 
清初,姑田开始流行鼓首乐,用于民间婚丧喜庆、迎神赛会、祭祀、民俗节日等,由喜好鼓手乐的艺人,组成鼓手班。鼓手班的器乐以吹为主,通常一人吹高音唢呐,一人吹低音唢呐,配上笛子、小筒或大筒、挂弦、弹奏和打击乐器。姑田先后出现了万堂鼙鼓手店、新华春鼓手店。连城东片一带有喜、庆、婚、丧都会请他们演奏。特别是“水养鼓手店”的传人吕陆更为出名。1959年他参加连城县民间文艺汇演,吹奏《南词》获得一等奖;同年参加县代表队到永定汇演,吹奏《双美人》得一等奖;1981年,参加“汀州之春”音乐会,主吹《连城大乐》获一等奖;1988年参加《福建省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担任主奏乐器高音唢呐吹奏《连城大乐》。吕陆的鼓手技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可以用口、鼻同时吹四把唢呐,通晓汉剧和江西调音乐,功夫全面可称是鼓手名艺人。
    
 
民国年间,纸乡姑田的经济非常发达。上堡公王庙、中堡关帝庙、下堡天后宫,这3个大庙每十年打一次普渡醮,为期7天。由地方绅士出面筹集资金,以及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打醮前要请人扎制大型的看牌楼、纸人、纸马、引路王、阿利子、阿利娘、高爷、矮爷、十殿阎君、牛头马面以及观音菩萨、韦陀、四大天王等菩萨神像。这些人物纸扎要扎成5米高,用竹子或竹片篾条做骨架,外表裱糊宣纸,干后画上各种颜色。要突出各神像的特点,又要扎得高大稳当,必须要有精湛的技艺。当时掌握这套技艺的人有上堡罗苟子、李金鉴,中堡吴信子、吴运泰,下堡黄金星,溪口黄凤瑞等6人,而且都得互相合作才能完成。现在这里的丧事、祭祀时还有制作纸屋、纸人的习俗。
    
 
姑田游龙灯始于清乾隆年间。龙灯由7-9节组成,每节用一块长0.8米、宽0.1米的木板为底板,底板中部装一个木柄,底板上面用竹篾扎成大0.35米,高0.5米、长0.8米的龙腰,用宣纸糊裱,画上龙鳞和云彩。节与节之间系一条1.2米的红布条作连带。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日晚龙灯舞到大街小巷,群众点燃松明、放烟花爆竹、在唢呐和锣鼓声中,龙珠挥动、引龙飞舞,尤显节日气氛之浓厚。新庄村出的龙灯,曾表演过双龙抢珠,技高一筹,不但到本地表演,还到邻乡一带表演,深受欢迎。
姑田跑马灯始于清末。马灯由8头纸马组成,纸马分头尾两截,用竹蔑编成马的形状,表面糊上宣纸,画上水彩,表演时把马头和马尾用布带挎在腰间的一前一后,儿童在中间酷似在骑马。表演时间是在每年的正月初一至十五日。表演时由十二个儿童骑着纸马,手拿一把扇子,化装成古装人物,表演进城、闯四方、出城等故事情节。上路还配有乐队吹奏。见有放爆竹迎接的人家便停下表演跑马灯,所唱的都是民间小调,如《瓜子仁》、《闹五更》、《采茶调》等,配有锣鼓琴笛伴奏,马灯跑完后,要给这些儿童发一小红包,乐队即进入厅堂唱戏。每户人家只唱上一二首戏,唱的是江西调和汉剧。姑田出过跑马灯的有十几个村庄,如丰头、上东洋、华坑、溪口等。这些吹拉弹唱的都是业余纸农或农民,到年底时才集中训练。过去纸乡姑田的夜间常能听到吹、拉、弹、唱古老的音乐。
    
 
游大龙一节已在“宣纸与天下第一龙”作了专门介绍,不再赘述。在纸乡姑田,先后建有韩信庙、萧何庙、关帝庙、天后宫、佛寺、道观、朱子祠、公王庙、八仙庵等。还有许多地方民俗的庵庙,有代表地方灵山秀水的村庄水尾屋桥以及青砖碧瓦、雕梁画栋的江南格局的庭院。使这里成为传承中原汉文化基础的客家文化熔炉。
第四节  历代名人与“连城宣纸”
    
 
纸乡许多家庭都会备些宣纸,以备来客题字、题诗之用,写上对联或中堂,挂在厅堂让来客雅品一番。每逢节日写对联时,不管大人或小孩都可以边学边写,在学习中得到进步,后来又形成了欣赏字画和收藏字画的风气。也因产宣纸,纸乡人把宣纸作为最好的礼物,赠送给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这样也就引来了许多名人与书法家,并出现了一批热爱书画的人士。
    
 
乾隆二十八年间,被任命为福建省提督学政的纪晓岚,上任后视察过汀洲府、龙岩府,并主持龙岩府学岁试,提写了《龙岩学宫记》。因仰慕闽西冠豸山的秀水神山和崇文尚学之风,游历连城,到“东山草堂”时命官员取来文房四宝,在“连城宣纸”上题写“追步东山”,后来被制成牌匾悬挂于此。还为冠豸山东侧的塘前乡迪坑村留下“文明有象”墨宝。
    
 
郑板桥有诗云:“爱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崖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处,更无真相有真魂”。这是对扬州八怪之一黄慎的评价。在宁化出生的黄慎,以诗、书、画三绝誉满天下。他不间断地出游赣、粤、吴、越各地卖画,特别是前往汀州画师上官周处学画时,经过四堡、连城、汀州的沿途,留下了许多的丹青墨迹。连城漂料宣纸是当时闽省最上乘的纸张,从他的许多墨宝遗作中可以看出当时对“连城宣纸”的青睐。
    
 
道光甲申年夏,民族英雄林则徐应连城的同科进士谢邦基之邀来到连城作客。游历冠豸山之余留下了“江左风流”手迹,后来成为中华名匾。
    
 
当地画家黄凤瑞,自幼刻苦学习芥子园画谱,擅长山水画、人物画。青年时期参加全省书画比赛获第二名。在纸乡一带留下许多用漂料宣纸画的遗作。他对古代人物画,研究特深,画得栩栩如生,观赏过他画的人无不称赞。当地人以收藏他的字画为快。
    
 
曾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的现代连城籍书法家-罗丹。自幼学习隶书和颜楷,经过多年的刻苦学习,博采众长,终于形成有古意新姿、雄健挺拔、苍劲古朴、自成一家的“罗丹体”。郭沫若先生看了罗丹的书法后大为惊叹,称之为“虫吃字”奇书。后来罗丹的书法誉满东南亚一带,他平生的书法作品所用的宣纸十有八九是连城出产的,并与纸乡姑田结下不解之缘。
    
 
独臂渔人——华钦进,自幼只读了九年书。32岁时因到溪里炸鱼,不幸失去右臂。但身残志不残的他,过着边捕捉鱼虾、边用左臂写字读书的日子,并有机会获得罗丹的指点,经过不懈努力,他的书法和诗词有了很深的造诣,便到外地区写春联,以挥双毫写一副对联而名喿一时。1985年,创办了“姑田农民诗社”,并多次参加全国性的诗词比赛,且入选获奖许多,后来该社成为“连城宣纸”交流笔会的场所,为地方文化事业开了一个好头。
木偶书法大师——李明卿,青年时期师从木偶表演艺术大师徐传华,学习木偶戏表演,凭着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精神,深受老师的赏识。1993年开始用木偶在“连城宣纸”上写毛笔字,经过不断试笔,克服了许多难点,终于使木偶能在宣纸上顺利书写,因此创下“木偶书法”表演的新篇章,先后参加了“全国第三届绝技大赛”、“全国第六届民间艺术节”、“福建省绝技大比拼”活动,并获得金奖。2000年7月荣获“上海吉尼斯”纪录。后来带着他的木偶和“连城宣纸”出访新加坡、印尼、巴黎、西班牙、瑞典、挪威等地交流演出,深受海外人士的欢迎和赞誉。
    
 
悬空书法家蒋继林.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练习悬空书法,经过一二十年的艰苦练习,不断临摹悬空书法技巧,现已能在二、三十米长的书法长卷中一气呵成,并得到书法界人士的认可。2004年他的“冠豸山的传说”书法被世界银行总部收藏;2005年他的悬空书法被印尼雅加达努山打拉书法协会收藏;2005年春节在福建新闻频道的“绝活大比拼”栏目中一展悬空书法技艺;2006年春节参加福建台7套的“热线777”活动,同年10月在中央台7套“走进乡村大世界”栏目中用9米长卷一展悬空书法的风采。这些都是纸乡人热爱书法、热爱“连城宣纸”的体现。
    
 
华彪,姑田镇人,自幼喜爱书画,青年时期刻苦临习颜体及宋代书法家米芾的字帖,且深得要领,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他的书法刚劲有力、神采飞扬。作品流传新加坡、日本、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新加坡报纸还专版作了介绍。中央电视台《书坛画苑》专题采访,被誉为闽西红土地书法家。1989年在姑田成立“十古书画社”;1995年在龙岩市成立“石古书画社”,经营宣纸和字画。1990年在任姑田镇镇长期间,极力争取农业部资金,建设宣纸基地项目,为“连城宣纸”业的发展和交流作出了贡献。由于受其书风的影响,纸乡出现了一大批热爱书法的青年,活跃在书坛上,如陈新声、池开养、罗方华、华勤、罗道煌、巫伦淦、华淮等人,他们的书画作品多次在知名的报刊中发表并在许多比赛中获奖。

第五节  纸乡与潮汕

  自清乾隆四十五年起,广东黄洋华、朱广菊等商行到连城纸区后,与广东潮汕地区商贸活动及文化交流就越来越广泛了,因其具备优越的地理环境,对连城纸区有很强的吸引力。乾嘉时代,就出现了“走广东”的纸贩。据传上堡丰头自然村在这个时期就有18人去广东贩纸,并且致富一方。可见当时姑田、曲溪、莒溪一带,经营纸业的商人之多。这些人到潮汕后有的在那娶妻生子,置办产业,有的把潮汕女子带回来,这样慢慢地也把潮汕的习俗及饮食习惯引了进来。因此后来姑田等地出现潮汕风味的菜肴,潮绣等,使纸乡一带的饮食及衣着改善了很多。鸦片战争后,纸区一带烟馆的鸦片主要来源于潮汕。据说上堡一纸商到潮汕赚了很多钱,家庭比较富裕,因此连家里的小媳妇都吸鸦片。家庭主人平时很少回家,一般要到过年才从潮州回来,发现家人在吸食鸦片后,从此放弃了当时非常赚钱的纸业生意。
      
 
抗日战争时期,汕头沦陷,许多人带着家小逃难到连城一带。当时连城交通不便,处在大山之中,是避难的好场所。这些人带来的女子大都嫁到这里,生儿育女。,因此在姑田就有一百多名潮州女子在这里成家,当地人称为“潮州婆”,后来她们又回到潮汕寻根问祖,这样纸区一带与潮汕就有割舍不断的姻缘了。


第六节  民间诗歌


清·丘逢甲


知是烟痕是露痕,四山一碧竹连村。
家家制纸临溪屋,水碓声中昼掩门。

佚名


德化陶瓷建白塑,良工造纸汀州府。
霞光铺满青山谷,嫩笋出山不忘竹。

汀江舟中作 康泳


盈盈江水向南流,铁铸梢公纸作舟。
三百滩头风浪恶,鹧鸪声里到潮州。

清·赵延挥


山里人家底事忙,纷纷运石迭新墙。
沿溪纸碓无停事,一片舂声撼夕阳。

清汀州·郑克明


种竹关生计,连山带笋香。
谁知文字贵,先赖纸工良。

清末姑田元甲人撰写《夜学宜习》,主要讲述造纸过程在此选取其中一段如下:


纸客槽户,定做现卖。
加重洁白,苗嫩均匀。
高价发兑,办席印纸。
牙人纸棹,师傅二人。
白叶纸篾,花板装纸。
纸篾千斤,印色图章。
凭挥发纸,对价花银。
担到竹贯,发下溪口。
送到汤头,发出朋口。
担到小陶,送到永安。
漳州广东,福州潮州。

闽西农民诗社农民诗人、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江冠英诗作一首:


春深杀竹沤青池,蒸煮黄苤漂白丝。
水碓打桨帘造纸,榨干上焙品成之。
文明发展首推字,知识贮存端启兹。
书画文章留古蹟,仰之四海美名驰。

连城纸闽西山区的先民们,世代居在大山中,在不停的劳作之余,把期盼与埋怨寄情于诗与歌,使其流传于山水之间。在此搜集几首以共赏。


砍竹歌


山林翠竹满山岗,
阿哥阿妹乐其中。
哥砍青来妹落竹,
                造出宣纸同漂番(“番”指海外)。
水碓歌


新做水车棱棱圆,
              十八老妹打竹泥(“泥”指浆)。
沾到一身竹泥屎,
人才最好也枉然。
打皮老妹真小心,
下下落底又捡根。
竹泥打来造成纸,
发下广东包赚钱。


挑担歌


女唱:挑担生意系可怜,
      肩头磨烂骨担绵。
      挑得重来担不起,
       挑得轻来又冇钱。


男唱:挑担生意不会差,
      扁担放下有钱拿。
      一餐豆腐一餐酒,
      万贯家财不如我。

造纸歌


       朋友阿哥讲你听,
       学到造纸不会差。
       天晴落雨都做得,
       一旬十天有钱拿。
情歌


女唱:老妹恋到干纸郎
      干纸郎子呒交常
      半夜三更起床去
       火烫心肝命不长


男唱:老妹恋到造纸郎
      造纸郎子有交常
      又有白纸纳鞋底
      又有白纸裱间房     

                  
  这里民间歌谣以山歌的形式居多,常唱的山歌有:“十劝郎”、“十劝妹”、“转角塘”、“单只歌”、“寡妇歌”、“五更鼓”等。在革命战争年代,则有 “喜迎红军到姑田”、“割掉头发当红军”、“妹在后方当后勤”等。新中国成立衙,又有许多新的歌谣,如:“十送公粮”等。这些山歌一般是七字句,每首四句,类似左体绝句,而且通俗易懂,只能在荒山野岭和在外劳动时高唱、对唱。


  纸乡人谚语,更是与纸结下了不解之缘,如“屋檐下放纸鸢”(飞高有限),“纸角装盐”(包咸[涵]),“纸做琵琶”(弹[谈]不得),“铁锤打纸鼓”(不堪一击),“纸做猪头”(哄鬼),“纸上画马”(不能骑)等等,比喻逼真,语言生动,与民歌同是客家文化中的一朵鲜葩。

 

About 366208.cn - 本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合作伙伴 - 客户服务

 
 
本网站由连城县姑田门户网维护 Email:master@366208.cn

版权所有:姑田门户网 地址:连城县姑田门口洋路 邮编:366208 闽ICP备080112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