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宣纸制作技艺 连城宣纸的特点 文化传播和交流 连城宣纸与人物
解读旧时的商贸活动
 
 
    
  
天启元年(1621年),姑田元甲人蒋少林到邵武县禾坪乡学习造纸技术。崇祯二年(1629年)回到姑田,开始改用竹丝天然漂白工艺,通过精细加工,多次试验不断改进,成功制成了漂料纸——手本纸。为“连城宣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开创了“连城宣纸”的生产史。当时的纸价不菲,主要用作官方用纸,此后元甲就办起20多个漂料纸槽。
 
连城宣纸旧时手工作坊一 连城宣纸旧时手工作坊二
 
 
  连城宣纸文物

  
  
嘉靖年间(1552年——1566年),连城人就利用萱草和榆树皮制作皮纸,及生产竹料纸。

  天启元年(1621年),姑田元甲人蒋少林到邵武县禾坪乡学习造纸技术。崇祯二年(1629年)回 到姑田,开始改用竹丝天然漂白工艺,通过精细加工,多次试验不断改进,成功制成了漂料纸——手 本纸。为“连城宣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开创了“连城宣纸”的生产史。当时的纸价 不菲,主要用作官方用纸,此后元甲就办起20多个漂料纸槽。

 
 
 
  连史纸的应用
 

  顺治五年(1648年)清廷对连城山区一带用兵,后来又发生饥荒和瘟疫,出现了百姓大逃亡现
象。据传当时姑田小洋地原有1000多人口,后来只剩下50多人;上堡丰头原有790多人,后只剩下
18人。因此在那朝代更替、局势动荡的几十年里,纸业是停滞不前的。

  康熙五年(1666年),蒋氏从元甲迁出姑田东洋后,带着家族保密性质的竹丝天然漂白工艺才 被慢慢传到上堡、华垅、中堡、厚洋、曲溪等地。此后姑田的漂料纸槽才逐步兴起达到数百槽。当 时的纸张除销闽省各地还销经吴越、京津及江右一带。

  乾隆三十年后,奏本纸、京练纸、黄榜纸(色黄)作为贡品供作朝廷用纸。奏本纸为朝廷命官 向上司或皇帝作奏疏用,京练纸为科举考试的考生作文用纸,黄榜纸作为官府用榜文用纸。奏本纸 曾在姑田上堡、华垅、后洋等村开过三个纸槽生产,京练纸仅在中堡大坑开过一个纸槽,纸寮门口 插一面小黄旗,闲人不准入内。黄榜纸亦只在上堡丰头水尾开过二个纸槽,在纸寮门口插黄旗,每 天早晨开工傍晚收工要放一小串鞭炮,夜不关门,除了造纸工人谁也不准进去,连家属送饭也只能 到门口,以示对贡纸生产的重视。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广东商行黄洋华、朱广菊等开始来到纸区,先后在姑田、莒溪设立 泰安、鸿安、义生、永昌等纸庄,收购各种纸张,通过原始的水路,转运到广东佛山、香港、澳门 等地销售。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姑田生产的中高连纸贩运到广东大埔后,转销到安南(今越南)、 暹罗(今泰国)、缅甸等国家,并且十分畅销。

  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汕头海关开放,出口外销集散地由大埔转到汕头、潮 安出口。又开辟了菲律宾、吕宋市场,玉版纸、漂贡纸主要销往那里。同时供书写和绘画用的宣纸、
加重纸、珠联纸在国内各地市场也销得很好,这使“连城宣纸”业上了一个台阶。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外地商人在姑田开设的纸庄有:连城城关人的福吉行、移盛行、协 生行、怡生行;广东人办的广发昌、泰昌、泰生、泰兴;长汀人办的长顺记、汀记。当时有品种有:
中高连纸、五刀、大贡纸、蚊香纸、宣纸、玉版纸等,年销量1万余担。

 
更多关于连城宣纸题词
 
 
 
 
   
 


   民国8-10年(1919年——1921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三年里是“连城宣纸”业发展 的鼎盛时期,姑田(包括曲溪、赖源、李屋)漂料纸槽480多槽,年产量4万多担,水料纸槽200多 槽,产量1万余担。莒溪年产水料纸1万2千余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三多”,即煮料开槽多,出 口创汇收入多,从事纸业经营的人多。姑田纸庄商号有50多家,莒溪最多时有50多家纸庄,所称金姑田、银莒溪,由此得名,成为当时的闽西经济重镇。

   这时连城城内出现了东门钱洪九的义泰号;南门沈景臣的桂南号;西门李介人的万元茂号; 北门罗丙三的祥兴号。并称为纸业商号的四大金钢。他们除收购漂料纸外,还大量收购熟料纸和生料纸。

   这个阶段邵武的竹料白纸在越南市场和姑田漂料纸产生竞争,但由于邵武纸是风干的而不是 焙干的,所以拉力不强、不光滑,纸质不如姑田纸,因此市场的占有量也不大。

   民国13年(1924年),姑田纸商谢赞乾从潮州购回一部电话设备,架设连城至姑田、朋口的 电话线,为连城县有电话之始。[详细]

 
 
 
 
 
 


   新中国成立初期,当地政府对连城纸区的生产采取了“积极恢复、大力发展”的方针,人民银 行还及时发放贷款,支持山农确青备料。长汀贸易公司连城营业处在姑田设立采购站,经营纸业辅助材料和收购纸张。连城县人民政府又在姑田设立交易所,扶持纸业生产,加强对纸区市场的管理,因此,纸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

   1951年,连城纸区分别以村为单位成立了造纸工会来组织指导生产经营纸业。

   1952年,在造纸工会的基础上成立“造纸工人合作生产组”,简称“工合组”。姑田曾建立了7个工合组,工合组由工人集股、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进行生产经营,独立核算,施行计件工资,年 终盈利除留积累外,其余按均分红。

   1953年,在工合组的基础上,纸区内的个体纸槽户,自觉联合起来组织生产联合组,十个纸槽 左右便组成一个联合生产单位。私营纸庄商号在纸业交易所的帮助下,成立纸业联营所,合股经营收购纸张。当时姑田共组织了三个纸业联营所:第一纸业联营所设在永丰街共有资金六万一千元,经理周长华;第二纸业联营所设在中堡资金八万五千元,经理谢在宪;第三纸业联营所设在新街资金五万六千元,经理邓礼宸。纸张收购业务统由县供销社土纸公司经营。这年泰国、越南等南洋地区禁止进口纸张,使得产销量大幅下降。[详细]

 
 
 
 
 


   连史纸是用毛竹为原料的手工纸。因其纸质洁白、柔软精细、薄而均匀、防热耐久,素有“寿 纸千年”的美誉。历史上凡贵重书籍、碑帖、契文、书画等多用连史纸制作。


   根据有关纸史记载,清代雍正时期,浙江开化县生产的太史连纸,也称为连史纸,这种开化竹 料纸虽然质地细腻匀净,绵软有韧性,但颜色是呈浅黄的,并非洁白,主要用于印刷书籍。以生产皮纸为主的安徽泾县,清嘉庆年间《泾县志》记载中有“连四”的纸张名称,但未见称“连史纸”之名。见《长汀纸史》也有称“连三”、“连史纸”的。据《中国古代吟纸诗文选》记载,“连四纸——宋元时期产生,产地为福建、江西两省,以福建连城、长汀等县及江西省铅山县陈坊地区出产的为最著名,称连四,转名连泗,后讹称连史”。


   明代中期,地处武夷山北麓的江西铅山,依靠自身的竹资源和地理优势,逐渐成为我国“江南五大手工业区域之一”。当时的铅山纸中有叫连三、连四、连七的纸名。这样的纸张名称也许是为了更好的区分纸张规格而定的。约在明代万历以后,随着天然漂白竹纸制作技术的成熟,被称为“连史纸”。清代中期是铅山连史纸制作最鼎盛的时期。进入民国后,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自身技术的部分退化,产量和质量均有下降。至新中国初期,铅山县内生产连史纸的纸槽基本停产。而武夷山南麓的福建光泽,邵武一带地理环境与铅山相似,竹山资源也非常丰富,受其影响,铅山纸的制作技术也被相沿利用。[详细]

 
     

   从明清时期以来,“连城宣纸”业从起源到兴盛的历程,都是得益于有四个从生产到经营的
重要环节,那就是山农、料户、槽户、纸商的一连贯实体组成。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他们根据当时
的纸业行情起落而波动,随着社会的发展而逐步消亡。“连城宣纸”业的发展史实历程,与当时
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兴衰历程密不可分。当社会迈进21世纪60年代后,宣纸生产进入了集中生
产的纸厂,旧有的生产经营实体已不复存在了。
   


  ①山农大都居住在偏远的林区(称为山内),靠山吃饭 以管理竹山,砍竹料,卖竹为主。连城县南片及东片山区属梅花山周边地带,毛竹资源非常丰富,这里生产的毛竹竹穰特别厚,非常适合造纸用料。
  
  旧时这里的山场土地属私人所有,富有的山区人家,山场而面积大,自己管护不了的,就租赁他人管理。因为 制作纸料所砍的是嫩竹,通过计划有序的砍伐、做到“大年砍竹,小年留种”,使毛竹林的土质越来越松软,毛竹自然越长越大,丰富了纸料的来源。笔者小时候到过许多山区的毛竹林,头部直径1尺大的毛竹随处可见。



  ②料户收购山农的竹丝后,要进行制作白料,首先要具备的是蒸煮设备“坯炊”和“漂山”,主要在山外进行,资金雄厚的山农在内也有坯炊加工白料。

  选择取水方便的溪边修筑坯炊及应有的附加料池(需用地300—400平方米),在坯炊的附近开辟1片可供1个坯炊使用的漂山(可使用山场20亩以上),然后购买石灰、碱等材料,进行竹丝加工。从竹丝—灰青—黄坯—白料的加工过程,需用4个月时间。从漂山收下的白料,放入竹丝寮里,等待出售。

 
     
 
     
   
 

  
  ③ 槽户应有的设备是纸寮、碓寮、竹丝寮。纸寮有 单槽或双槽的,碓寮也有单个和双个的。纸寮要建纸槽和纸焙,碓寮要建水陂和水碓。纸寮与碓寮、竹丝寮的距离不宜太远,这样便于用料方便。

  过去造纸的师傅、扛尾、干纸(焙纸)、挑柴火等四人为一帮,第一帮从年初做到4月底结束,第二帮从5月初一做到8月底结束,第三帮从9月初一做到12月底结束。雇请造纸师傅要付定金,雇请时间由槽户定,唯独姑田后洋村的造纸有每年二帮的习惯。

  
  ④ 连城纸区纸业兴旺时期,各地的纸贩纷纷来到 纸区收购和贩卖各种手工纸,随着产量的增长,经营者有利可图,纸庄应运而生,而且不断增加。纸庄主要设立在人口集中的乡镇街道中,设在县城的主要是资金雄厚的大纸商。民国时期,连城城内有20多家,姑田镇有50多家,莒溪镇有50多家。这些纸行老板有本地商人,也有许多外地来的客商。

  开设纸庄首先具备一定的资金,因为山农、料户及槽户的许多生产资金要靠纸庄支持。大纸庄既收白料又收纸,还有的到潮州、香港、越南等地开设纸行。

 
 


  一、流域

  连城县境内没有大川巨流,但是山涧泉壑错纵,汇集成流,大小溪流不下300余条。主要溪流有
文川、北团、朋口、莒溪、庙前、姑田、蒲溪、赖源等8条,境内全长198.2公里,分属闽江、九龙
江和汀江三大水系。地处连城县曲溪乡的将军山成了姑田溪、蒲竹溪、朋口溪的共源点,该点海拔
1310米,处于北纬25°36′,东经116°53′交点的西北方向500米处有一源泉,它们分别流入闽江、九龙江、汀江,于福州、漳州、潮州注入大海,所以此处被人称为“水流三江(州)顶”。故人有诗吟:万壑丛中玳瑁梁,一泉飞涌泻三江,清流辐向东南去,四海群仙玉液香。

 “三江源”周边地带,也就是梅花山中心地带,这里山高林密,河床狭窄,水流湍急,四季长流,雨季时流量剧增。据连城县过去多年的调查,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25.85亿立方米(地表水14.8亿立方米,地下水11.05亿立方米),人均占有水资源量9929立方米,高于全省、全国的人均水平。

 二、手工纸业与三江水源

 连城的手工纸用水就是利用“三江源”周边纵横交错冲泻而下的山泉和溪流,选择有利地形修建
水碓、坯炊、纸寮。手工造纸过程中纸寮用的大都是山泉水,也就是没有被利用过的第一道净水,坯炊和水碓用的是溪流水。水碓用水主要选择有落差的地形,利用水力带动水车即可,即使溪流的上游坯炊或竹塘在排放石灰废水也无关紧要。坯炊用的是溪流或山泉水,用溪流水的坯炊遇到上游竹塘或坯炊洗料时可停止用水,等到石灰废水过后再用水,因为竹塘和坯炊洗料排水是间断性的,这是不会影响下游坯炊的用水的。此“地利”使连城手工造纸具备良好的发展条件。

 漂料纸生产地连城县的姑田和曲溪在纸业兴旺的民国初年有纸槽480多槽,每槽每年按照生产10个月计算,每年合计生产宣纸120担,每担纸70斤,每年产纸4800斤,得用竹丝18000斤(竹丝制成白料后剩10800斤),按100斤竹丝用30斤石灰的用量计算,每槽每年用石灰5400斤。如果当时480多个纸槽在生产宣纸,那么每年石灰用量约259.2万斤。这些石灰被利用后废水全部流经闽江支流的姑田溪。

熟料纸及生料纸生产地连城县的姑田内山片、曲溪内山片、赖源、莒溪和新罗区的万安等地,纸业
兴旺时期有纸槽1000多槽,这些纸槽生产周期较短,一般生产8个月左右,估计每槽每年石灰用量3000斤,按1000个纸槽计算每年石灰用量约300万斤,这些石灰废水分别流往闽江、九龙江和汀江。[详细]

 
 
 
申明:本专题部分视频、图片与内容来自互联网,若侵犯了您的知识产权,请来信或来电告之,本网站将立即给予删除!
本网站由连城县姑田门户网维护 Email:master@366208.cn

版权所有:姑田门户网 地址:连城县姑田门口洋路 邮编:366208 闽ICP备08011212号

真诚向您邀稿! 姑田书画室 美玉堂参加首届文房四宝艺术节 连城宣纸旧时手工作坊遗址 连史纸的应用 连城宣纸商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