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姑田游大龙详细资料
 

头条新闻  加入时间:2009-2-3 19:46:00  姑田门户网  点击:


  前言:姑田游大龙专题页面正在制作中,我站先将游大龙的详细资料发布供大家浏览。转载时,请注明姑田门户网,谢谢合作!

 

(一)  游大龙的来历与分布

 

  姑田镇游龙起源于明朝万历年间,下堡村之邓屋。据考证邓屋八世祖邓应,明代人,出任潮州府检校,后定居潮州。其弟邓恭仍居姑田邓屋。明万历年间邓恭子孙到潮州探亲,在潮州看到舞龙,兴叹不已,便将龙画成图样带回姑田仿制,未几姑田邓屋于元宵节期间首次游龙,正月十四晚龙游中堡、厚洋等村落,村民们欢天喜地,家家门前点松明、放鞭炮迎接。

 

  当时的龙,偏小偏短,直径只有0.4左右,长度只有20多节。以后经过多次改进至清乾隆年间,龙的高度、宽度已定型,龙的制作式样业臻完美,相承沿袭至今。龙头的高度为2.4,长7,大直径0.8,眼圈直径0.7,龙口大张,内含一个直径0.60.7的大红龙珠,大有吞云吐雾,威震山河气势。龙腰每节高度2.2,大直径为0.7,长4.3。龙尾高度为2.4,长6,大直径0.8。因为龙头硕大,出游时一班要8个人,1个人看路,看前方有无障碍物,3个人擎,4个人用绳子从四方拽住龙头,使其保持平衡,并减轻擎龙者的负重。龙尾与龙身脱节,由3个人抬着跟在其后。据说,龙尾接上用来擎,与真龙相似,会招来雷鸣电击、暴风骤雨,故而不与龙身接上。每节(又称“桥”)龙的龙板两头各凿一个6厘米的洞,节与节之间用小竹做的长2的龙棍穿插洞中,将龙连接。龙棍在下端放在“插袋”(用牛皮制成的袋)里,这样才能将龙擎起出游。每桥龙至少要2个后生,方能胜任。

 

  清代至民国年间,姑田有12条大龙,分布在上堡、中堡、下堡、华垅、城兜、长较、上余、下余、东华、白莲、洋地等11个村。其中,有9条龙是由两三个姓合擎1条的,如上堡陈、赖、桑3姓合擎1条;下堡村邓屋与万堂(邓、蒋两姓)合1条,周屋与黄屋(周、黄两姓)合1条;小洋地邓、詹、钱、3姓合1条。长较村童、陈、林3姓合1条。

 

  新中国成立后,姑田大龙的条数逐渐减少,近10多年来只剩中堡、下堡的邓屋、万堂、城兜等3条龙。

 

(二)  出龙、烧龙日期

 

 十三出龙、十四烧龙:小洋地1条;

 

 十四出龙,十五烧龙:华坑1条,邓、蒋(邓屋、万堂)1条;

 

 十五出龙,十六烧龙:上堡、中堡、元甲、湖头、下余、洋地、城兜、长较等8条;

 

 十六出龙,十七烧龙:周、黄21条。

 

(三)  姑田大龙的特色

 

 姑田12条大龙中,形体大同小异,其中5条龙最有特色,现介绍如下:

邓屋的龙“老得好”。姑田下堡邓屋从明朝万历年间开始游龙,若干年后,邓屋十五代的弘才公与邻居万堂的蒋志贤认同年,尔后邓屋与万堂(邓姓与蒋姓)合擎,其头尾照轮流一姓擎一年。这条龙的“桥”数一般是五、六十节左右。

 

中堡的龙“长得好”。清代中堡江、华2姓合擎龙,随着人口的增长,龙也逐渐增长。从清乾隆年间起始分开擎,一姓游一年。为了保持“长得好”,当时两姓立条规定,不论江姓或华姓出龙,均需100桥以上,若确有困难不能凑足100桥时,也应用龙蛋凑足。每两桥龙蛋抵一桥大龙,从此两姓至今都按这一条例执行,保持了“长得好”的特色。

 

游龙史上有两次世界之最,且都是华姓出龙。一次是1946年,长173节,700余米。另一次在2002年,多达230节,900余米。

 

华坑的龙“高得好”。华坑的龙每节大小、长度与其他村一样,但它起游时的高度是别具一格的,高得惊人。龙头的第一竿龙棍是一丈二尺长,第二竿是一丈一尺九,第竿是一丈一尺八,由此类推每桥矮一寸。但桥数不多,一般只有三四十桥,故最后的一竿龙棍也有八尺高,与其他村的龙棍还高出两尺多。“驳龙”要选择特殊的地点,平路不行,要选择在斜坡处,桥与桥之间用短绳子互系着,发一声喊“起脚!”霎时全部举起,动作不能快慢不齐。他们用的龙棍没有上栅的装置,顶端呈十字,喊“落脚”时全部放下来御掉。华坑人擎龙特别有功夫,一股蛮劲令人叹服。龙头不用绳索牵引,龙腰不用插袋,起脚时靠双手硬擎,擎龙人只在腰间系条腰带,擎得疲劳时可将龙棍插在腰带上稍作休息。一路上昂首阔步游来,实在壮观。华坑的龙不仅“高得好”,而且“游得好”。

 

下堡周、黄两姓的龙“画得好”。周、黄屋原来是游花灯的,后改为游龙。他们的龙画,好似举办农民画展一样,观众喜爱。龙身上画少量的龙鳞和云彩外,大部画的是双龙戏珠、丹凤朝阳、梅兰竹菊、牡丹芍药、八仙献宝、仙姬送子、雄鸡白鹤、奇花异卉、鲤鱼跳龙门等等。他们的龙不仅画得好,就是两头裁口上的诗词、句子也题得很好,字体真草隶篆今古书体集于一龙,画工技术代代相传,久经不败。所以自古至今他们的龙都被誉为“画得好”。

 

城兜陈、江、杨、李4姓大龙“抬得好”。城兜的龙要游于河旁,走许多田间道路,但秩序井然,观众叫好。

 

共[4]页: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发表,查看评论() 打印本页 搜索相关信息

 
 
 

About 366208.cn - 本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合作伙伴 - 客户服务

 
 
本网站由连城县姑田门户网维护 Email:master@366208.cn

版权所有:姑田门户网 地址:连城县姑田门口洋路 邮编:366208 闽ICP备080112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