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于湖南的祁剧,称楚南戏。因从江西传入姑田,故楚南戏在姑田又称为“江西调”。
民国初,文亨龙岗人周某,青年时期游于江西,学得表演江西调技艺,后到姑田帮工而受聘到下堡教戏。当时群众学戏的劲头足,夜晚学戏白天生产。乐队(称内台)用的乐器是自制的小琴管“吊规”,声音高亢、嘹亮、配有二胡、四线琴、三弦、台角(唢呐)等管弦乐器。打击乐有堂鼓、大钹、大锣、碗锣以及大、小梆子,演奏起来的气氛热烈粗犷。
客家公王第一庙的戏台
戏班名叫“新顺彩”,俗名“新庄班”。第一代演员有周必旺、黄阿选等20多人,上演节目有:《玉连环》、《郭子仪上寿》、《刀劈三关》等30多本戏。第二代,演员有谢在邦、华万根、李昌福、沈朝志等10余人,上演节目有《王婆骂鸡》、《太公钓鱼》、《忠义节》等10多本戏。第三代演员有谢在运、华秩梅等人。新中国成立后,始吸收女青年演员,上演节目有《红书剑》、《蝴蝶杯》、《双罗帕》等六七本戏。民国19年戏班对台,热闹非凡。后“兴福祥”因故解散,其班主黄师傅被“新顺彩”戏班请来传艺,大大提高了戏班的表演水平。
“新顺彩”戏班还常到本县的朋口、宣和以及外县的小陶、宁洋、洪田、永安等地演出,闻名遐迩。随后有演员被曲溪、李屋、塘前、迪坑、永安、小陶、贡川等地群众请去当师傅教戏。
1952年,中堡纸业社成立业余剧团,谢在邦被聘为师傅,演员有30余人,学演节目有《双罗帕》、《天水关》、《金水桥》等10多本戏。戏学成后,多次在中小学校操场以及曲溪等地演出。1953年冬,在姑田第一次物资交流会期间连演3天,深受群众好评。
1953年,蒋继煜被上堡纸业社业余剧团聘为师傅,演员有20余人,学有《梁山伯与祝英台》、《天仙配》以及几出折子戏,在上堡、中堡等地演出。
1956年“新顺彩”的演员李昌福等人参加连城县文艺汇演,演出《取夏候渊》,荣获第二名。
1957年春,城兜成立业余剧团,谢在邦被聘为师傅,演员有20余人。学会的剧目有《麒麟山》、《断桥会》、《南桥》等10余本戏,曾在姑田老戏院演出。1960年参加县戏剧汇演,获得第三名。
江西调的唱腔深深留在人们心中,如今不少群众在山岭上、路途中或田头地尾还哼上几句以自娱。目前伍队班唱的大多是江西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