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姑田武术
 

姑田文娱  加入时间:2008-10-17 21:36:00  姑田门户网  点击:


  姑田在300年前已有群众习武,在抵御盗寇侵扰,保卫地方上起了很大作用。清朝出现了一批武举人,武秀才,习武已蔚然成风。
  
  乾隆年间,姑田习武特别风行,洋地巫姓、丰头邓姓、中堡华姓、万堂蒋姓、溪口童、黄等姓的祠堂或老屋都置有老秤120斤(合市秤180斤)重的大刀以及百斤武石和几十斤的石锁供人练武之用(1958年大炼铁时大刀被熔炉),为习武者创造条件。清代的武术界学得比较出色的有蒋大崧、蒋次兰、华文鹰(武举)、巫必达、周玉书、蒋国杨(武举)、蒋凌云(武举)、华星明、蒋凌凤(武举)、江良应、江象春以及西城庵的和尚僧道权等人。他们在当时武林中有较深的造诣。

  清朝时,习武者还要练习骑马射箭。大坂山山脚辟有1条马路(即现在中学操场边),此路长约100米、宽2米,路面挖深30厘米。路旁设有3个靶,专供考试秀才、武举人时考生练习用。考试时,要“三支步箭,三支马箭”,即立射3箭和跑马射3箭。临考前,考生练习跑马射箭显得特别匆忙。

  姑田群众习武不只一个拳种,五花八门,多种拳路。清末、民国年间姑田习武有少林拳、南拳、武当拳、凤阳拳、隔口田的连城拳等。许多姓氏在自己的老屋、祠堂设立武馆(俗称武厂),大兴习武之风。昔日武厂多数聘请本姓人当师傅,他们各自保守一套秘密功夫,如“岭兜大门桩,张洋三角步”;上东洋的丁字形脚步;万堂的“黄牛脱轭”等。民国时期的武术教师有华光炎、吴礼应、江良应、华春森、华振兴、华贤荣、黄金星、罗柏祥以及小学教师陈大富等20多人,这些人中大多数是本地人,在当地武坛有一定名气。民国初下堡的华光炎被聘到永安当师傅,传授弟子40余人,永安有拳师不服,与华比武,被华打得一败涂地。由于他的功夫出色,深得弟子拥戴。

  姑田武厂练武的器械一般有长柄大刀、钩刀、钯头、眉刀、木棍、双刀、铁尺等。教师对初学者以教“踏脚步”开始入门,继而学习“擒拿”、“长拳”、“四门拳”等拳法和“小钩跋”、“落地金钩剪”等脚法,逐步引导学习“三枪”、“猴公担水”、“铁线关门”、“鸭麻潜水”等棍法和更复杂的刀法以及招架法等实战拳术。


  新中国成立后,科技发展,社会进步,练武逐步减弱,攻防意识变为锻练身体。目前,溪口、郭坑、洋地、丰头等群众经常练武,用以锻炼身体。

  巫家拳

   巫应寿精通少林拳术,于清雍年间从宁化石壁迁居姑田洋地村,其孙子宣吉又名必达,字有能,生于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连城巫家拳的创始人。必达自幼体魄魁伟,膂力过人,从小立志习武,深得祖父喜爱,把十八般武艺一一传授给他。祖父又为之铸造一把120斤(老秤)重的大刀,凿了一个150斤(老秤)重的练武石给必达练力气之用。又精心传授“刀劈三关”、“苍穹揽月”、“韩信点兵”等高难度的刀法。必达勤学苦练,达到武艺娴熟,挥舞自如的境界。青年时期外出拜师访友,走遍了大江南北的名山古寺,虚心求教,吸取各门派的精华,将少林拳的刚劲手法和内家拳的藏精、蓄气、培神固本之法相结合,创编了独具风格的连城巫家拳。乾隆末年,必达到湖南株州大石围李大魁家练习武艺。后移住湘潭马家河冯南山、冯连山两兄弟家传授武术。李冯两家均得巫家拳真传,从此连城巫家拳在湖南省的湘潭、株州、长沙、岳阳等地广泛流传。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巫必达病逝于冯南山家,享年62岁。


  1985年,在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中,湖南省体委已编辑《连城巫家拳》一书,上报国家体委,存入武术文库。

  巫家拳的套路主要有以下几种:梅花拳、太子金拳、麒麟六肘、田字六肘、正平六肘、三桩六村、掐吊六肘、探力心意拳。

  器械类有:棍、大刀、单刀、钯头、双锏等。暗器:金钱标。

  巫家拳无虚招,无花架、脚踏实地、套路流畅、劲力含蓄。各种套路始终无跌扑、滚翻动作,每招每式都含着极强的攻防意识。





 发表,查看评论() 打印本页 搜索相关信息

 
 
 

About 366208.cn - 本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合作伙伴 - 客户服务

 
 
本网站由连城县姑田门户网维护 Email:master@366208.cn

版权所有:姑田门户网 地址:连城县姑田门口洋路 邮编:366208 闽ICP备080112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