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7岁的老蒋年岁已高,焙起纸来显得有些吃力
美玉堂宣纸厂的第十一代传承人邓金坤正在试纸
刚捞起的湿宣纸就像鲜嫩的大豆腐
历经雨水洗磨,这幅字画字迹仍清晰完好
“片纸非容易,措手七十二”,说的就是连城宣纸竹丝天然漂白制作工艺达72道工序。正因此,让它享有“百年不褪色、千年不变黄”的美誉,如今却日渐式微。
历经雨水洗磨,墙壁上的一幅字画字迹仍清晰完好。
当记者走进连城姑田一家宣纸厂时,一下子被眼前这一幕吸引住了。
最近,龙岩市姑田镇美玉堂宣纸厂第十一代传人邓金坤,正忙着整理连城宣纸的材料,然后准备将它上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审批。
拥有400年制造史的姑田质量上乘的漂料宣纸,一直是四堡雕版印刷较为重要的书籍纸张材料。现在的连城宣纸,还一直是南京等地档案馆保存和修复史料的主要用纸,也是当代传统书画界的首选用纸。
姑田古言常道:“片纸非容易,措手七十二”,说的就是连城宣纸竹丝天然漂白制作工艺的制作工序繁多,达72道。也正因为其特有精湛的工艺,让它享有了“百年不褪色、千年不变黄”的美誉,
但如今连城宣纸已今非昔比。它从过去辉煌时期拥有1000余手工纸槽、工人1万多人、年产量6万担、纸庄商号有50多家,到如今只剩下了三家造纸坊。
5月30日下午,当记者走进连城姑田镇最后的这三家造纸坊时,深深感受到了这个造纸遗产的没落。
在姑田镇美玉堂宣纸厂内,几名两鬓斑白的老师傅正忙着捞纸、焙纸、验纸……近千平方米的大厂房显得有些破旧,光线灰暗。
邓金坤正在试验刚刚改进了的捞纸器具,改进后,年轻人学起来就容易多了
在厂里上班的几乎是村里的老年人
灰暗的光线下,老师傅正小心翼翼地将一张刚捞起的宣纸取下
焙纸炉边,77岁的老蒋师傅,借着老花镜努力地从潮湿的纸叠上剥下一张纸,然后用松毛刷刷在纸焙壁上。由于上了年纪,视力和手脚都不如从前了,老蒋每剥一张纸都显得很吃力,薄如膜的湿纸稍不慎就破了,这也是焙纸最难的。焙起纸,老蒋时不时就会捏捏自己的双手,生怕有什么闪失。
“我从9岁就开始学做纸,如今年纪大了,捞纸活干不了了,现在只做些省力气的活,可视力也不好了,手不时地抽筋。现在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样的活,只有我们这些老人家可以做,只要还能做,就做到死,做到不能做了。”这位做了68年宣纸的老师傅不由感伤,“我们这老一辈退去后,还有谁来继续传承这门手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