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闹春,龙游大地。元宵期间的连城城乡狂欢,万民同乐。
连城是客家人的聚居地和发祥地之一,代代传承着20余种中原元宵古民俗,可谓底蕴深厚、异彩纷呈。有“天下第一龙”的姑田游大龙、“乡村狂欢节”之称的罗坊走古事,还有游花灯、犁春牛、“参公太”、拔龙灯等。
牛年元宵,当从牛说起。农历初九晚,新泉镇新泉村民举行犁春牛民俗活动,拉开了连城闹元宵民俗活动的序幕。七人鸣锣开道,二位童男童女提着“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吉利灯。牵牛僮牵着用红绸布扎花披头的健壮耕牛,后面跟着犁田、送饭、钓鱼、挑柴、抬农具、读书、担牛草、挑谷子及抬松明火等20余人。牵牛僮和犁田扮演者,卷袖、赤脚、戴斗笠,他们边走边表演,不时为路边群众送去“牛年发牛财”、“牛气冲天”、“金牛献瑞”等新春祝福,祝福说完后,“嘿、嘿”地喝牛犁田,俨然一幅热闹的春耕图。
五村花灯来聚会,万民同乐闹元宵。农历正月十二夜幕刚降临,宣和乡黄沙村已沉浸在浓浓的喜庆节日气氛里,锣鼓喧天,神铳震地,火树银花,万民狂欢。来自本乡的中曹村、洋背村和朋口镇的文坊村、马埔村等乡村的几十种花灯和龙灯到这里“参公太”,游灯队伍浩浩荡荡,从村头到村尾排成2公里的长龙,来自十里八乡上万名群众把一个不足千人的小山村挤得水泄不通,场面壮观。据悉,为体现“参公太”的隆重,各村请来最好的艺人、买来最好的材料制作花灯和龙灯。“参公太”元宵民俗活动起源于明代,以纪念闽王王审知为主题,在朋口、宣和的十三个乡村(古称“河源十三坊”)轮流举行,届时周边乡村的花灯和龙灯到“公太”所在村朝拜和行游。
同一天晚上,连城城关畅游着一条号称城区有史以来最长最大的龙灯文亨罗氏大龙,500余人抬着126节365米长的大龙游走。最为引人注目的是大龙有特异功能—龙头能喷火,预示四季红红火火、百业兴旺。每到一处拜贺时,都从嘴中喷出熊熊的火焰,博得观者啧啧喝彩。大龙所到之处,烟花冲天七彩夺目,爆竹齐鸣震天价响,当晚近5万余人观赏到了壮观之景。
罗坊走古事,乡村狂欢节。正月十四日上午十点许,村民穿上统一彩服,抬着古事,以天宫领路,跟随古事六棚,后有三太祖师菩萨轿、万民宝伞、彩旗、花篷、十番鼓乐队,一路鸣神铳,来到罗坊的屋背山坪。正月十五日上午,走古事上半阕仍依十四日走法,至正午一时许,古事列队从“云龙桥”下河床,鼓乐队先互相泼水至透湿,然后三响神铳,再从古事棚蜂拥下水,逆水而走,竞争激烈。除天宫一棚不能超越外,后棚若能超前,则视为吉利,此为走古事之高潮。
姑田游大龙,龙腾庆盛世。正月十五夜,姑田大龙或蜿蜒于乡间村野,或穿行于大街小巷,腾挪起伏,活灵活现。一路上男女老少趋之若鹜,前后左右相随,游龙队伍浩浩荡荡达数公里之长,热闹非常;所到之处,家家门前燃松明、点香烛、摆果茶、放爆竹,迎接“龙游大地,春到人间”。今年姑田大龙新增一亮点,城兜村出了一条110节440米长的大龙。大龙每节由五个青壮年轮流抬举,而硕大龙头由三个人擎着、一个人前面看路、四个人用绳子从四方拉住,才可平稳前行。姑田游大龙活动始于明代,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意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令人惊讶的是,大龙出游时比谁家制作的龙身最漂亮,游龙结束时却是比谁家的龙身最破烂,这意味着谁家最吉利。历史久远、以大取胜的姑田游大龙,不愧为客家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
北团拔龙灯,别样拔河赛。正月十五日晚,伴随着阵阵鞭炮声和神铳的巨响声,北团镇下江村里人声鼎沸。大龙先是绕着整个村庄游一圈,随后,缓缓地游到附近的一座山上。过了些时间,就有许多人喊着:“龙上山了,快看!”远远看去,犹如一条火红的巨龙在山头盘旋游动着,这就是俗称“龙上山”的美景。最后,大龙游到横穿村中央的公路上“拔龙灯”,拆开龙头和龙尾,上百米长的龙身就在笔直的公路上“一”字形摆开,每节龙灯由五、六个青壮年抬着,大家一齐用力你推我拉,或拔或挤,龙灯一会儿是“之”字形,一会儿又是“一”字形,或挤成“弓”字形等,直到把龙灯拔烂不能再抬方才罢休。当地的一位老人说:“按我们这边的风俗,只有把龙灯拔烂了才预示着人们吉祥如意、好运发财、幸福安康。”(作者 江积仕 项华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