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康熙年间,连城芷溪人杨燕山在苏州为官,娶苏州女子吴二姑为妻。吴二姑随丈夫回到芷溪后,格外怀念家乡的花灯,就让家人制作花灯,在元宵期间抬着花灯敲锣打鼓游走于村里,遂开启了芷溪游花灯的习俗,迄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花灯由村里居住的黄、杨、邱、华四姓人家逐年轮流具办。花灯由竹篾和纸做成,制作工艺较为繁琐。宝塔型花灯由三大部分组成,上部分两层,上层是六角凤头,下层是六角鳌头,中空各有一个走马灯,走马灯前有12个男女人像;花灯腰部由6串花篮和6串宫灯组成;花灯底座饰满了流苏。凤头、鳌头、花篮、宫灯、花壶、走马灯都置有点火用的琉璃杯。
正月十二,夜幕降临,花灯在村里各家各户的亲戚之间走动,算是对往年别人的花灯到自家堂前作揖的答谢。游花灯的队伍在30人以上,宫灯上写着出灯人家的姓和堂号,让人一看就知道是谁家的花灯。游花灯时,一路有锣鼓助兴十番鸣欢。擎花灯的都是壮汉,半蹲马步放低重心才能把花灯擎得平稳,每走一段路就换一个人擎花灯,后面跟随着提着花篮的人,以便一路给花灯换下熄灭的杯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