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宣纸抄造由两人完成,必须由一师一徒共同操作,扛尾作为徒弟都是年少之人,从九岁到十五岁男童。他们五六点早起,先到纸寮做准备工作,如捣榔根、过滤榔根、燃烧柴火热纸焙,师傅到时就开始捞纸。傍晚收工时洗纸槽、切纸砖、榨纸、打扫卫生等杂碎之事都由扛尾童包揽。据说较矮小的扛尾童有时把握不了纸架而掉进纸槽里弄得全身湿透。总之扛尾童整天被师傅们使唤,为了学到手艺他们只好埋头苦干,从无怨言。天寒地冻之时,那双小手被漂粉水泡得简直无法分清左右。旧时纸寮一般建在小溪边的山坳里,距离村庄三五里路,天黑时才回家,在那没有电灯的年代,他们只好点起竹蔑条摸着山路回家。
不过谁也不要小看扛尾童,连城纸区的造纸技艺就是靠他们传承下来的,由扛尾到师傅一代传一代。他们中有的一直没机会上学,有的十几岁后才可上学,都曾为纸乡的造纸技艺付出了青春少年的好年华。这些童工中有的被生活困难所迫,有的是槽户的儿子,他们的扛尾工作能养活一家人,因为一个扛尾童一天能赚到五六斤米,工资虽只师傅的一半,但这在旧社会算是非常不错的了。
随着社会的进步,扛尾童终于解脱了。1956年,上堡纸业社的罗火旺等人,随同省手工业联社有关人员到南平、邵武等地学习后,经过反复试验、积极钻研,终于成功地创造了单人操作法,从此取消了“扛尾”的捞纸法,并在纸区得到推广,解放了200多个童工,从而结束了几百年来造纸使用童工的历史,让适龄少年有机会学习文化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