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城宣纸业从起源、发展、兴盛、到衰落是由社会进步所决定的。就起源而言,勤劳智慧的纸乡人民利用当地丰富的竹林资源,加上精湛制作工艺,生产出高品质的漂料宣纸,以此来替代价格颇高的皮纸,因此得到市场的广泛认可,从只能生产粗竹纸到优质的漂料纸,这个过程也是社会的进步所产生的。
清代中期至民国初期,连城的漂料宣纸价廉物美,被国内许多地区及东南亚地区作为高级文化用纸,使漂料宣纸的产量、品种达到历史高峰时期。民国后期,随着机制纸的生产运用,用纸市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手工业市场带有一定的局限性,连城漂料宣纸在局限的市场中一直在萎缩。新中国成立后,纸区一带在重视农业的气候下,手工业的地位并不显得十分重要。随着当地机制纸业的兴起,从事手工业生产的人,改为生产机制纸了,这对于造纸工人来说,他们同样获得了工作。加上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纸业收购部门,在畅销时不顾质量不停的收购,滞销时使连城漂料宣纸失去了大部分市场。
1982年后是连城手工纸业不可逆转的时期,由于连城县外贸公司几乎停止手工业纸的收购,这对于传统的手工业无疑是当头一棒,使得大部分纸槽歇业,山农也停止砍青制料了。已经制好的竹丝只好等待今后慢慢地出售,没有保管好的竹丝因质量差被迫扔掉,后来山农改为卖竹和卖笋,也没有人考虑制作竹丝了。所以在此后的手工纸生产过程中,原料成了一大难题。过去一个纸槽每年要用竹丝18000斤,每根毛竹制作6斤左右竹丝,得用3000根毛竹,约100亩竹山的竹产量,如此大量的竹丝生产,山农们的收入靠的是繁重的劳动。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人们就业机会不断增多,生产工资及生产成本也在不断增加,连城纸区生存下来的一些漂料纸槽,除了自找销路,还要从节约生产成本入手,因此从制作工艺上不得不从原来的竹丝天然漂白改为化学漂白,把水碓碓浆改为机械打浆机打浆,但抄纸和焙纸还是保持手工制作,这样的制作方法在连城纸区不是例外,这是为了生存而变通的结果。
《闽部疏》载:“粉竹舂丝,为佳纸料,美于江东白苎”。是指竹丝经过长期沤泡,多次分级蒸解冲洗,经过精细处理,制成纯白竹料纸,虽然古法耗时费工,但暗合科学原理。现代竹料宣纸,经过化学蒸煮和漂白,短期制成,对纤维有受损,纸张的耐久性和抗老化成度不如古法制作,但较为省时省工。根据以上情况,考参现代先进制浆工艺,结合古代方法原理,使手工纸生产过程既省工又省时那就非常完美了。如现在的预水解、氧化漂白等工艺就非常有试制的价值!如果今后的手工纸业制浆有新方法,将为手工纸的发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可以大量生产出各种适合市场需求的纸张,如能成功将是造纸业伟大的进步。
今后,随着人们经济收入的提高,可以买得起高质量高价格的手工纸张的时候,我们也可以回到从前那样用纯手工制作宣纸,如建立“恢复生产天然漂白宣纸的作坊”,做到“小批量、多品种、高质量、高价值”,就是一个很好的想法,这样既保住了几百年传统的造纸工艺,又能用到高品质的“天然漂白宣纸”,对于保护文化遗产将起到实质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