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连城宣纸各历史时期的概述
 

申遗进展  加入时间:2009-6-3 13:09:59  连城宣纸史 姑田门户网 作者:邓金坤  点击:

  明朝

 

  嘉靖年间(1552——1566年),连城人就利用萱草和榆树皮制作皮纸,及生产竹料纸。

 

  天启元年(1621年),姑田元甲人蒋少林到邵武县禾坪乡学习造纸技术。崇祯二年(1629年)回到姑田,开始改用竹丝天然漂白工艺,通过精细加工,多次试验不断改进,成功制成了漂料纸——手本纸。为“连城宣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此开创了“连城宣纸”的生产史。当时的纸价不菲,主要用作官方用纸,此后元甲就办起20多个漂料纸槽。

 

 清朝

 

  顺治五年(1648年)清廷对连城山区一带用兵,后来又发生饥荒和瘟疫,出现了百姓大逃亡现象。据传当时姑田小洋地原有1000多人口,后来只剩下50多人;上堡丰头原有790多人,后只剩下18人。因此在那朝代更替、局势动荡的几十年里,纸业是停滞不前的。

 

  康熙五年(1666年),蒋氏从元甲迁出姑田东洋后,带着家族保密性质的竹丝天然漂白工艺才被慢慢传到上堡、华垅、中堡、厚洋、曲溪等地。此后姑田的漂料纸槽才逐步兴起达到数百槽。当时的纸张除销闽省各地还销经吴越、京津及江右一带。

 

  乾隆三十年后,奏本纸、京练纸、黄榜纸(色黄)作为贡品供作朝廷用纸。奏本纸为朝廷命官向上司或皇帝作奏疏用,京练纸为科举考试的考生作文用纸,黄榜纸作为官府用榜文用纸。奏本纸曾在姑田上堡、华垅、后洋等村开过三个纸槽生产,京练纸仅在中堡大坑开过一个纸槽,纸寮门口插一面小黄旗,闲人不准入内。黄榜纸亦只在上堡丰头水尾开过二个纸槽,在纸寮门口插黄旗,每天早晨开工傍晚收工要放一小串鞭炮,夜不关门,除了造纸工人谁也不准进去,连家属送饭也只能到门口,以示对贡纸生产的重视。

 

  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广东商行黄洋华、朱广菊等开始来到纸区,先后在姑田、莒溪设立泰安、鸿安、义生、永昌等纸庄,收购各种纸张,通过原始的水路,转运到广东佛山、香港、澳门等地销售。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姑田生产的中高连纸贩运到广东大埔后,转销到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缅甸等国家,并且十分畅销。

 

  道光二十年(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汕头海关开放,出口外销集散地由大埔转到汕头、潮安出口。又开辟了菲律宾、吕宋市场,玉版纸、漂贡纸主要销往那里。同时供书写和绘画用的宣纸、加重纸、珠联纸在国内各地市场也销得很好,这使“连城宣纸”业上了一个台阶。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外地商人在姑田开设的纸庄有:连城城关人的福吉行、移盛行、协生行、怡生行;广东人办的广发昌、泰昌、泰生、泰兴;长汀人办的长顺记、汀记。当时有品种有:中高连纸、五刀、大贡纸、蚊香纸、宣纸、玉版纸等,年销量1万余担。

 

 

  中华民国

 

  民国8-10年(1919——1921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三年里是“连城宣纸”业发展的鼎盛时期,姑田(包括曲溪、赖源、李屋)漂料纸槽480多槽,年产量4万多担,水料纸槽200多槽,产量1万余担。莒溪年产水料纸12千余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三多”,即煮料开槽多,出口创汇收入多,从事纸业经营的人多。姑田纸庄商号有50多家,莒溪最多时有50多家纸庄,所称金姑田、银莒溪,由此得名,成为当时的闽西经济重镇。

 

  这时连城城内出现了东门钱洪九的义泰号;南门沈景臣的桂南号;西门李介人的万元茂号;北门罗丙三的祥兴号。并称为纸业商号的四大金钢。他们除收购漂料纸外,还大量收购熟料纸和生料纸。

 

  这个阶段邵武的竹料白纸在越南市场和姑田漂料纸产生竞争,但由于邵武纸是风干的而不是焙干的,所以拉力不强、不光滑,纸质不如姑田纸,因此市场的占有量也不大。

 

  民国13年(1924年),姑田纸商谢赞乾从潮州购回一部电话设备,架设连城至姑田、朋口的电话线,为连城县有电话之始。

 

  民国19年(1930年),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连城县成为闽西苏区的一部分。国民党政府对山区进行封锁,大部分物资进不来,还要抽丁派款,当时米价涨到每升光洋一元,光洋一元只能买二两食盐,山区纸农饿死许多,纸业生产受到很大影响,产量急剧下降。

 

  民国20年(1931年),纸业行情下跌,漂料纸在菲律宾被日本纸占去了市场,其他国外销路日见萎缩,产地纸庄除几家大户外,小户纸庄纷纷倒闭,纸槽减少大半。能坚持生产的槽户便在品种、规格、质量上下工夫,把中高连纸加宽加长和增加重量,改名为大连纸,并开始使用进口的漂白粉,使纸张色泽洁白,光洁均匀,质量有很大的提高,从而稳定了越南市场。

 

  民国22年(1933年),由于境内传染病天花流行,山区农民死亡甚众。当地匪患严重,民不聊生。山区竹山荒芜无人过问,纸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山区的纸槽几乎全部停产,只有少数平原地带的漂料纸槽勉强维持生产,纸业经营非常惨淡。广东商行在姑田、朋口、莒溪等地设立的纸庄,也纷纷歇业,本地纸商有许多改行了。

 

  民国23年(1934年),漂料纸品种经过革新改进,质地优良,恢复了国外市场,销售范围不断广大。又因国内用纸需求增加,姑田的纸庄商号又增加到了40多家,纸槽恢复了400余槽,年产量达4万多担。连城纸商派外销人员到广东潮安开设纸行,其中较大的纸行有大逢源、南隆行、连兴行、源丰行、万兴泰等。

 

  民国24年(1935年),连城纸商为争夺市场,更好地了解纸业信息,连城永和祥的老板吴嘉谋到越南西贡堤岸波乃街开设南成纸行,从此开辟了海外销售基地。其他纸号也纷纷派人到福州、厦门、潮安、香港等地坐驻转口贸易。据说南成纸行每年销量达4千余担之多。

 

  民国26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海口被封锁,外销纸运不出去,行情不稳定。汕头沦陷后,大连纸改由老隆经淡水、沙鱼冲、惠州装帆船偷渡香港后出口,有时遭日机空袭轰炸,纸商损失惨重。在这个时期纸商们纷纷寻找其他销路,重新开辟了赣州、武汉等西南市场,深受用户的欢迎,销量一度大涨。

 

  民国27年(1938年),国民党福建省政府迁往永安吉山,国民党党部迁来连城,厦门大学也迁往长汀,不少文人墨客、新闻工作者接踵而来。《大成时报》社、《闽西日报》分版迁入连城,这一带因此成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一来给“连城宣纸”业带来新气象,各种文化用纸需求剧增,内销市场变得非常活跃,销售路线由外向型转为内向型。

 

  民国29年(1940年),由于纸业经济繁荣,在姑田设立了福建省银行连城办事处姑田营业所。

 

  是年,连城义盛祥老板李非鲁也到越南西贡堤岸嘉隆街开设连兴纸行。

 

  民国30年(1941年),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洋纸没有进口,国内各种用纸紧缺。为了发展纸业生产,国民党政府在连城成立福建省贸易公司连城办事处,这是国民党官僚资本企业深入纸区的第一步,并在姑田设立采购站,收购各类纸张。

 

  同时,福建省建设厅也在姑田设立连城县手工业指导所。在此基础上姑田成立了“连城县姑田镇纸槽业同业公会”(以下简称“公会”),参加的大都是糟户,没有造纸工人参加,公会主席由华寿棋担任。他们在连城县手工业指导所的指导下,以“公会”名义发动各槽户组织纸业合作社,称为“农合”。这种纸业合作社是“公家货款,槽户得益”,造纸工人仍处于被剥削地位。参加的槽户出1担纸入社作为股金,并规定纸业合作社生产的纸张一律卖给贸易公司,这时贸易公司与纸槽户订购的有270多个,占总槽数的70%,从而控制了纸的价格,有些纸槽户为了摆脱他们的控制,便偷偷的把纸挑到邻县的梅村去卖。“农合”纸业合作社存在时间较短,自从“工合”来后就解散了。

 

  是年,粉连纸送至巴拿马博览会展销,深受好评。其间改进的新产品运到衡阳、桂林等地出售。

 

  民国31年(1942年),省教育厅决定在姑田开办省立连城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利用产纸基地,培养造纸专业技术人才,设有造纸科2个班,学生40人。此学校于民国37年(1948年)迁往厦门,后来该校造纸专业毕业生华尧清于1957年试制成功原料快速漂白法和笋壳制浆造纸。

 

  民国34年(1943年),中国工业合作协会在姑田组建13个纸业合作社(包括曲溪60个纸槽在内)。

 

  抗日战争胜利后,“工合”等纸业收购单位才撤走,国外市场又逐渐恢复了。但后来因出现了通货膨涨,货币贬值,物价上升,纸槽户难以维持生产,纸农生活非常困苦,加上连年水灾,水陂、水碓被洪水冲毁,以及新中国成立前夕世道混乱,商旅绝跡,导致姑田仅有20多个漂料纸槽维持生产,其他纸槽被迫停顿。

 

  民国35年(1946),国内出现印制地图热,连城造纸工人又生产宽2尺、长2.6尺的地图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初期,当地政府对连城纸区的生产采取了“积极恢复、大力发展”的方针,人民银行还及时发放贷款,支持山农确青备料。长汀贸易公司连城营业处在姑田设立采购站,经营纸业辅助材料和收购纸张。连城县人民政府又在姑田设立交易所,扶持纸业生产,加强对纸区市场的管理,因此,纸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

 

  1951年,连城纸区分别以村为单位成立了造纸工会来组织指导生产经营纸业。

 

  1952年,在造纸工会的基础上成立“造纸工人合作生产组”,简称“工合组”。姑田曾建立了7个工合组,工合组由工人集股、自筹资金和银行贷款进行生产经营,独立核算,施行计件工资,年终盈利除留积累外,其余按均分红。

 

  1953年,在工合组的基础上,纸区内的个体纸槽户,自觉联合起来组织生产联合组,十个纸槽左右便组成一个联合生产单位。私营纸庄商号在纸业交易所的帮助下,成立纸业联营所,合股经营收购纸张。当时姑田共组织了三个纸业联营所:第一纸业联营所设在永丰街共有资金六万一千元,经理周长华;第二纸业联营所设在中堡资金八万五千元,经理谢在宪;第三纸业联营所设在新街资金五万六千元,经理邓礼宸。纸张收购业务统由县供销社土纸公司经营。这年泰国、越南等南洋地区禁止进口纸张,使得产销量大幅下降。

 

  1954年,随着我国与东南亚各国外交关系的建立,产销量又有很大回升。

 

  1955年,根据当时的形势,实行集体化生产,个体纸槽户已不存在了,县政府也成立了手工业管理科,管理连城纸业事宜。工合组转为纸业生产合作社,纸业生产合作社是手工业集体经营组织,实行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凡在社内参加生产劳动的职工,在自愿的原则下向合作社交纳本人一个月的平均工资作为股金,均可成为社员。在这种形势推动下,各种纸张产量大幅上升,, , , , , 姑田片年产量达, 18000担,是新中国成立前夕的9倍。

 

  同年,在大搞技术革新运动中,姑田上堡纸业社的罗火旺等人,在省供销社的指导下到邵武、南平等地参观学习单人捞纸工艺,经过积极钻研,反复试验,成功地创造了单人操作法,取消了几百年来的双人操作捞纸的工艺,结束了由童工“扛尾”的历史,让适龄少年有机会上学了。此工艺在全县手工纸行业中得到推广。罗火旺因上荣获了“革新能手”称号,到北京出席全国群英会,受到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接见。

 

  195611月,省手工业联合社在连城姑田举行手工业造纸技术交流会,龙岩、南平两个地区和四个产纸县的联社和纸业社代表共40余人参加。

 

  1957年,姑田厚洋纸业社的华尧清在技术革新运动中,创造了原料快速漂白法和笋壳造纸成功,原料紧缺的状况得到改善。这个时期的纸槽都集中在以村为单位的纸业生产合作社,山区内的漂料纸槽因交通不便已基本停产。

 

  1958年,在“大跃进”的形势下,由上堡、中堡、留垅、厚洋、曲溪5个纸业生产合作社的160个多纸槽和农业社经营的48个纸槽合并,在溪边庵成立了“地方国营连城第一造纸厂”。任冬文任党支部书记,江炳星任厂长,纸槽208槽,职工900多人。

 

  1959年,在大搞技术革新中,地方国营连城第一造纸厂的技术人员周必良等试验成功“两级循环蒸煮、双道人工漂白法”,缩短了历史以来长达半年的天然漂白过程。

 

  1960年,进入国家暂时经济困难时期,由于原材料紧张,多数纸槽停产,纸厂亏损,未能完成国家的出口计划任务。

 

  1961年,“地方国营连城第一造纸厂”下放给姑田人民公社,改名为“姑田造纸厂”,并把纸槽保留35槽,职工300余人,其他纸槽下放给各生产大队。原曲溪纸业社并入的纸槽划归曲溪人民公社、实行社队经营,曲溪当时有纸槽40槽。

 

  同年9月,全国手工业总社马豫章副主任到纸区召开专业会议,研究如何恢复和发展传统名牌出口产品,建立生产基地,保证货源,扩大对外贸易等问题。

 

  19629月,成立了连城县手工业姑田基层联社,姑田漂料纸槽又恢复到117槽,生产大连纸325吨。同时成立姑田外贸站,施行两块牌子一套人马,书记江炳星、主任巫海晏,副主任黄新棠。下设原料股、业务股、计财股。工作重点是:建立手工纸出口生产基地,指导纸业生产,帮助各纸业解决产、供、销问题,保证手工纸出口创汇。对造纸原料实行统一收购,统一供应。分别设立罗胜片、东华片、余门片、水料片、山外片。派人分片蹲点,支持山农砍青备料所需的资金,发放原料补贴粮。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撤销了连城县手工业姑田基层联社,业务全部由姑田外贸站负责。

 

  1963年,竹丝和纸张有大幅提高,呈现一派大好形势,一共生产纸张454.5吨(其中大连纸325吨、粉连纸15吨、宣纸11吨、玉版纸5.7吨、连史纸0.5吨、201改良纸90吨),其中80%以上出口外销。

 

  是年,姑田生产的京庄、宣纸、大连、玉扣在全省手工纸质量评比中,被评为优等纸。

 

  同年,在姑田新街兴建了“姑田纸业工人医疗所”。

 

  1966年,随着各纸业社资金的日益扩大,上堡纸业社用自有资金兴建“连城红卫造纸厂”,中堡纸业社兴办了“东方红纸板厂”,生产机制纸。

 

  1969年,在上堡溪边庵旁开办“姑田公社手工宣纸厂”,有10个纸槽,生产粉连纸、宣纸、连史纸,年产量1000担以上。

 

  1970年,红卫造纸厂迁往莒溪,东方红纸板厂转为姑田公社办企业,其他纸业社下放各大队经营。

 

  同年,姑田外贸站撤销,人员并入姑田供销社,从事收购原料和纸张业务。

 

  1972年,当地各纸厂将土焙拆除,改用钢板焙焙纸,这样焙纸的速度稍有加快,但是浪费燃料,因此不是非常成功的改革。

 

  1976年,姑田上堡纸业联队的技术人员华福仁等人自行设计改造出一辆四轮方向盘式拖拉机,被称为“小四轮”。在当时的情况下,他们的改造未能通过交能部门的认可,这是龙岩地区造“车”之始。

 

  1978年,姑田外贸站又从姑田供销社划出,成为独立的单位,隶属连城县对外贸易局,历任站长:罗长荣、朱云保、江道水、李永尧、赖发鑫。

 

  1972—1981年间,在县外贸公司的支持下,把分散的纸槽集中到人口密集的村庄,建立9个纸业联队,姑田合计纸槽81槽,曲溪纸槽30槽,按照集体所有制形式生产经营,所有纸张由县外贸公司统一收购出口。在当时的经营管理体制下,所生产宣纸一律供应出口,不准内销,因此失去国内市场,造成在国内的知名度不高,出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

 

  1981—1982年,日本商人两次由中日友好人士陪同到姑田溪边庵宣纸厂和曲溪宣纸厂参观。

 

  1982年后,在集体所有制的体制下,外贸公司对收购宣纸并不重视,因此有些生产单位便乘机偷工减料,加上海外市场对宣纸需求的变化,导致外贸公司停止收购纸张业务,纸业生产一度陷入困境,姑田只剩下上堡联队7个纸槽维持生产。

 

  同年,上堡纸业联队的邓炎章、江衍火,蒋锦芳等人设计建造了一台无烘缸787纸机,名为“湿操机”,把捞纸工序用机器代替手工,但焙纸仍是用手工完成。所产之纸全部出口日本。由于工厂改制的原因这台纸机只生产了一年。

 

  19836月,国家计委主任宋平在连城县县委书记林洪金和县人大主任华丕石的陪同下,参观了姑田中堡纸业联队。

 

  1984年,姑田宣纸厂所生产的宣纸、玉版、连史纸等品种荣获国家经贸部颁发的“优质产品荣誉证书”。

 

  19869月,连城县姑田宣纸厂选送的“连城宣纸”,参加198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在北京举行的“福建省乡镇企业产品展销会”,被评为“优秀产品”。同时,“连城宣纸”作为福建省乡镇企业产品进京展销期间,全国政协副主席方毅为“连城宣纸”题词:“书画良友”。

 

  同年,上堡村委会与省造纸公司、姑田镇人民政府3家联合投资办了“姑田皮宣纸厂”纸槽20槽,生产宣纸、玉版、连史纸、桑皮宣纸等,直至1993年改生产机制纸。

 

  199110月,筹建“连城县宣纸厂”,由农业部福建华闽投资公司出资270万元,地方投资85万元,生产宣纸和机制纸。19922月后在中堡只有10个纸槽生产手工宣纸。

 

  1995年后,姑田手工宣纸厂有5家:中堡8槽、华垅7槽、上堡9槽、厚洋6槽、郭坑6槽。曲溪手工宣纸厂有外贸站7槽、洋尾6槽。这些都是以私营或租赁经营形式进行生产。品种有:宣纸、玉版、连史、粉连、书写、皮宣纸、麻宣纸等,主要销往日本、韩国、新加坡及许多海外华人社区。

 

  20005月,姑田中堡村华崇诚在长较村上地建立6个纸槽的宣纸厂。

 

  20067月,复旦大学“江南竹纸调查组”陈刚副教授一行5人对连城纸区进行实地调查活动,85并在《上海东方早报》发表“竹素守望”文章。

 

  同年10月,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美术研究科博士李相炫和小高敬宽为找更好的日本画修复纸张,在上海复旦大学文博系副教授陈刚的陪同下,特意来到连城县姑田宣纸厂考察连史纸。

 

  同年1116日,原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张全景在原福建省人大副主席黄文鳞和龙岩市委书记刘赐贵在陪同下参观姑田宣纸厂。

 

同年122,全国政协副主席周铁农观察龙岩期间在龙岩市委书记刘赐贵的陪同下参观姑田宣纸厂。

 

同年年底,姑田华垅宣纸厂、姑田后洋宣纸厂、姑田郭坑宣纸厂相继停产歇业。

 

20071月,由姑田宣纸厂邓金坤到连城县四堡乡的“四堡雕版印刷展览馆”旁开设一个宣纸作坊,以结合展览馆的展示工作,由姑田上堡的造纸师傅邓生春、邓林茂到四堡传授造纸技术。

 

同年5月,“连城宣纸”业开创以来,姑田宣纸厂首开培训女造纸工人的先例,由上堡造纸师傅75岁的陈荣德传授捞纸技术给女徒弟朱先兰、罗明秀二人。

 

同年9月,“连城宣纸介绍”作为连城县姑田中学校本课程教材。同年“连城宣纸制作工艺”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遣产”。

 

20082月,连城县曲溪外贸宣纸厂停产。

 

2008221,正值元宵节期间,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教授邓晓华及博士生许靖等一行5人到姑田宣纸厂参观并对客家地区手工纸生产进行深入的研究。

 

20084月,姑田宣纸厂加入了福建省纸业协会,这是闽省唯一的手工纸厂会员。

 

20081122,应长期“连城宣纸”销售商日本协和贸易株式会社的邀请,姑田宣纸厂邓金坤到日本东京、新宿、横浜、山梨等市的协和文房四宝店进行为期一周的参观考察。

 





 发表,查看评论() 打印本页 搜索相关信息

 
 
 

About 366208.cn - 本站地图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合作伙伴 - 客户服务

 
 
本网站由连城县姑田门户网维护 Email:master@366208.cn

版权所有:姑田门户网 地址:连城县姑田门口洋路 邮编:366208 闽ICP备080112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