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糍,糯米糍,吃不够的‘软屑糍’……”这句民谚说的是连城县姑田镇民间的客家美食“软屑糍”。
软屑糍吃起来细而不腻,既营养又易于消化,是老少皆宜的米质性美食。它的加工程序可是颇有一番讲究的。
原料取纯白大米1.5公斤,糯米3.5公斤。混合浸泡10分钟左右后,磨成米浆。用过滤袋滤去水分,待米浆凝固成用手可揉搓成团时,取出装在陶瓷盆中,用手揉搓成一个个鸡蛋大小的球状。投入沸水煮熟后滤去水分,放入石臼中,加入1公斤白砂糖,用臼棒捣捶进行“二次加工”,将其捶捣至完全软化,韧而不脆的状态。至此,就可以趁热取出装盆,随后再依次从中取出2两左右的米浆球揉搓成乒乓球大小的圆形实心糍。全部加工完后,用“洋红粉”(一种食品调色剂)稀释液,在筷子头粘一些粉红颜色在每个“软屑糍”上,像盖章一样,印上一个红印点即成。
客家地区,外婆在外孙、外孙女出生满月时,按当地民俗做满月、周岁、十一岁时,务必要做好120个软屑糍,连同新衣服鞋袜等,用礼担挑到女婿家,在女婿家厅堂上展示、供人点评。点评完后,就有一位婶婶逐户分送2个或4个“软屑糍”给亲房和邻居品尝,以示“结缘”。
改革开放后,外嫁的女儿,在父母做寿时,也郑重其事地做好一担雪白的“软屑糍”特色美食,取而代之过去那种食之无味的象征寿饼。
|